张萍是云南昆明人,今年67岁。她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经历了从轻度抑郁到重度抑郁,再到康复治愈的漫长历程。回想起自己这些年来和抑郁症的抗争,张萍不禁感慨:“这是一条穿越阴霾的涅槃重生之路。”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大约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包括5.7%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抑郁症易发人群之一的老年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老年抑郁症的受关注度程度较低,加之自身认知不足、病耻感及不易察觉等问题,老年抑郁症患者常处于“失语”状态。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带你关注老年抑郁症。
什么是老年抑郁症?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李娜介绍,老年抑郁症在临床上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晚发型抑郁症,指的是60岁以后第一次抑郁症发作;另一类是早发型抑郁症,即在60岁以前就已发作,且持续到老年时期,张萍就属于第二种。
45岁时,张萍突然整宿整宿的失眠,睡眠不足2个小时。在企业工会工作的张萍原本是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但那段时间,她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害怕与人交流。
“怕上班,怕与人打招呼,总之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张萍的家人也觉察到她的不对劲,但包括张萍在内,没有人往抑郁症上去想,觉得她可能是到了更年期。
失眠还在持续,张萍愈发消瘦,精神状态极差。在家人的陪伴下,她来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确诊为轻度抑郁症,自此开始了和抑郁症的漫长抗争。
“我一周有两次门诊,来就诊的老年患者占比很高,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李娜介绍,老年精神疾病不止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老年痴呆等都属于老年精神疾病的范畴。
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医师邵恒的门诊,老年抑郁症病例也不在少数。“许多老年患者往往会拿出厚厚一沓检查报告,来看精神医生前,他们几乎走遍了各大医院和科室,在排除器质性疾病或控制住基础疾病后,仍然有各种不舒服,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邵恒表示,他所接触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患病率约为30%。
老年抑郁症之所以识别率低、就诊率低,躯体症状掩盖了精神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家属也习惯将这些症状归结于“年纪大了”四个字。
“比如老人睡不着觉,子女往往会说‘人老了,觉少正常’。”李娜提醒,当老人出现长期失眠、经常性自责、心性大变,或反复抱怨头痛、心慌、出冷汗,且吃药和检查都没有改善的情况时,就要引起家属的警惕,及时陪老人前往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咨询、治疗。
得了老年抑郁症,怎么办?
得知自己患有抑郁症后,张萍很茫然,她的第一反应是“我得了精神病吗?”对“精神病”三个字,张萍有些羞于启齿。刚住院时,张萍住的是中医科,这样亲朋好友探视时免得尴尬。张萍的这种感觉,也是精神疾病患者常见的“病耻感”。
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李娜总结了老年患者和家属在确诊抑郁症后的三种表现。一是焦虑,老人或者家属担心治不好或药物有副作用,进而引发其他更严重的问题;二是漠视,家属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来看了一次后就不再来了;三是不相信,将老人的病症归结于年纪大了。
对于以上三种表现,李娜表示,无论是老年患者还是家属,确诊后首先要正视抑郁症,不要有“病耻感”。“我们会跟患者和家属说,得了这个病不要过分担忧,老年抑郁症是有治疗方法的,坚持正规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同时,也告诫他们不能忽视,若任其发展,不仅会加重认知衰退,也可能会影响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的疗效。”
有关研究表明,引发老年抑郁症的原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和环境压力的因素。年龄增大导致的大脑功能减退、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引发的消极情绪,以及家庭矛盾、子女陪伴缺失等因素,均可能导致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在医院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张萍的睡眠得到很大改善。出院后,她回到企业上班。可好景不长,企业经营效益不佳濒临破产,孩子上学又需要用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张萍的抑郁症复发了。这次复发比之前更严重,张萍一度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办理了病退回家休养。
“又开始整夜睡不着觉,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甚至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回想起那段日子,张萍形容是人生的“黑暗时刻”。
幸运的是,张萍的丈夫和儿子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成为她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她的爱人每天监督她按医嘱服药,并安慰她每天都比前一天的状态好,儿子也很懂事,主动做起家务。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家人的陪伴,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张萍动情地说。
帮助老年人走出抑郁症阴霾,我们能做些什么?
“抑郁症就像一条大黑狗,不知道什么时候窜出来‘咬’上你一口。”这是张萍在日记里对抑郁症的描述。
如果说抑郁症对老年人是一条“黑狗”,身边人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偏见则让老年患者时刻被这条黑狗“咬住不放”。
“老年人怎么会得抑郁症”、“要乐观积极,振作起来”、“好好的日子要好好过,不要钻牛角尖”……这些看似是安慰的话,却让老年患者在饱受疾病痛苦的折磨时,还要承担家人不理解带来的心理压力。实际上,许多患者本身也是这么认为的,并因此产生自责和内疚的情绪,最终加重了病情。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尽早规范治疗才能康复,不是通过鼓励、劝说就能振作起来。因此,破除公众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李娜建议,随着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社会各界应提高对老年人精神卫生状况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政府、医院、社区、媒体应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普及老年精神卫生健康的相关知识。
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李娜表示,接受正规而系统的治疗可以让老人的抑郁症状最高效率地缓解,但心理疾病康复还需要家属的陪伴和患者本人的坚持。张萍的病情相对稳定后,医生鼓励她回家后要像以前一样买菜做饭,尽量保持正常的社会功能,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多出去走走。
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张萍从最开始不愿出家门,到强迫自己迈出第一步。她坚持每天早上去菜市买菜,中午回家给家人做饭,晚饭后和爱人去公园散步,有时候一天能走1万多步。在此期间,她还坚持写作,记录自己生病期间的点点滴滴和思想感悟,通过这种方式与自己对话交流。
“我会把写的东西发给家人和朋友看,他们的认可让我很开心。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我真的觉得自己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离康复越来越近。”张萍说。
如今,张萍的抑郁症已经多年没有复发过,实现了临床治愈的目标。康复后,她写了一篇题为《穿越阴霾,走向重生》的文章,里面写道:“凤凰涅槃,脱胎换骨,新生的我将继续努力生活,信心满满,向光而行!”
“抑郁症不是绝症,坚定治疗的信心,相信它是可以战胜的。”采访最后,张萍想对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说。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张萍为化名)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4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