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湖北宜昌:屈原千年遗风依旧萦绕秭归

2024-10-23 17:56:24 编辑:张灿毅 责编:徐佳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离骚》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他也就此华丽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的楚辞时代,并且深远的影响此后2300余年。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来到屈原故里秭归,感受三闾大夫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千年遗风。


屈原祠第二次搬迁至新县城茅坪镇的凤凰山。 记者 彭鹏 摄

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历史上有归乡、归州之称,其中以归州沿用时间最久,归州改为秭归就与屈原有关。《水经注》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则由‘姊’演变而来。”秭归文保人士介绍。

作为屈原故里,秭归最早的一座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1976年7月,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屈原祠迁至归州东3里之向家坪。2006年11月,又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屈原祠再次被搬迁到秭归新县城凤凰山。

“秭归是三峡库区文物大县,为了配合三峡工程,我们采取发掘性保护和搬迁保护,重点对屈原祠和新滩两岸的古建筑进行集中搬迁,复建于秭归新县城凤凰山,按照原样搬迁、原样复建的基本原则,在建设中尽量用原来的材料。”秭归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西海告诉潮新闻记者。

据了解,除了屈原祠外,青滩江渎庙、归州的古城门、古牌坊和古石桥等20余处三峡库区淹没线以下的地面文物,被整体迁建到凤凰山。其中,清滩江渎庙是目前我国保留较好的祭祀长江的渎庙,郑万郎老屋、郑韶年老屋等传统古民居体现峡江文化特色。


郭沫若先生手书“屈原祠”三个大字镶嵌在牌楼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记者 彭鹏 摄

作为复迁的重中之重——屈原祠,入口山门严格按照原建筑式样复建,以熟悉的形象唤起对屈原、屈原祠和对秭归的文化的记忆。2023年12月,秭归县按照“原材料、原工艺、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对屈原祠进行了迁建后的首次修缮保护。

我们看到,山门牌楼正中央镶嵌着郭沫若先生手书“屈原祠”苍遒有劲,“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额枋,门储匾额上闪烁着“光争日月”四个大字。整个建筑是红柱白墙,六柱五间,三级压顶,保留着唐宋遗韵、明清风格、峡江特色。

步入山门,《离骚》悲懑、《天问》浪漫、《九歌》缥缈……屈原的作品被林立于碑廊之内,屈原纪念馆则展陈各种与屈原相关的展品和文物。记者看到这里有一组图片,就是将屈原《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大司命》等文学作品进行了呈现。一尊庄严的屈原铜像,则矗立在屈原祠最高处景仰大厅中央。

屈原祠内的屈原像前摆满了他生前爱的兰花 葛熔金 摄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诗歌的‘母亲河’。”著名诗人、《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做客长江讲坛时讲到,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在长江流域写下了他们的名篇名作,宋代诗人苏轼在长江边的黄州留下《赤壁赋》,古代伟大诗人的创作很多都与长江有关。但长江的第一个文学巨子是屈原,他是中国古典诗人的典范,其代表作《离骚》长达373句、2400多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抒情诗的最长纪录。

在屈原祠内,人们经常会看到郑承志的身影,他是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非遗传承人。“秭归周边流传着许多关于屈原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在晋代之前已颇为流行,我们已经收集了90余则,其中包括人物传说、地名传说、景物传说和习俗传说等。”郑承志告诉记者,他的祖母为屈氏后裔、父亲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外婆不识字但说起屈原故事总是滔滔不绝,受祖母影响父亲也一直在收集屈原传说,他耳濡目染从小学习和讲述屈原传说。

“‘屈原传说’成为非遗项目后,我就开始建团队、带徒弟,我们收集、研究和讲述屈原传说,在到学校讲、到外地讲,最多的还是在屈原祠讲。目前,我们团队已经有20多个人,最小的是我12岁的外甥。”郑承志介绍,屈原传说来自民间,他们也不断在民间收集。最近收集的是“米仓口”的故事,讲述有一年秭归遇到干旱,年幼的屈原趁着深夜将家里的米偷偷放到一处洞里,清晨老百姓看到米从洞里流出来,就有了这个故事。

由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屈原纪念馆” 葛熔金 摄

“屈原故里对我们而言,不止是个地名,它承载着一种精神和情怀。”秭归县首个民间诗歌组织,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称的三闾骚坛,其副社长谭国粹接受采访时谈到,骚坛诗社因屈原而产生,因屈原而发展。这种屈原精神,是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是对人民的无尽关爱,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闾骚坛最早诞生于明代,创造了“一手锄头一手诗”的文化奇观。社员都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白天拿锄勤耕作,晚上握笔写春秋,诗歌内容多为纪念屈原、抒写生活感悟。

“1982年,我们恢复诗社开展活动,最初只有13个人。那个时候条件比较艰苦,每年的5月初五,这群农民诗人,从家里带小菜、苞谷面、腊肉,在一起做饭,开展诗歌活动,互相交流,吟唱诗作,一直到现在,四十几年不曾间断。如今,社员已经增加到130多名、共创作3万多首诗歌。”谭国粹说,在秭归广袤的橘子田间,空山不见人,但听吟唱。这些农民唱的不是流行歌,而是自己写的诗歌,非常动人。

余光中先生创作的《秭归祭屈原》 葛熔金 摄

在这里,诗是一种信仰,一种荣耀,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诗歌不仅进车间、进校园、进社区,还进农村、进景区、进咖啡馆……正是基于繁盛的诗风,2011年端午节,秭归县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但秭归农民诗人们最珍视的日子,还是每年的端午诗会。谭国粹介绍,诗社现任社长谭荣昌,是一位50多岁的农民诗人,常年在杭州打工、生活。平时农忙家人叫了都不回,唯独每年的端午诗会,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总要赶着回来参加,第二天再匆匆赶回去。像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社员都为了参加诗会不远千里归来。

近年来,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进一步促进了诗歌繁荣,每年投入经费扶持诗社活动、诗集出版。依托每年的骚坛诗会,秭归政府持续开展一系列诗歌活动,并将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打造成全国性诗歌赛事,曾吸引了余光中、流沙河、郑愁予等知名诗人参与。

三闾骚坛副社长谭国粹 葛熔金 摄

“缅怀诗祖效宗猷,千载骚坛遗俗留。仰慕先贤清烈举,虔诚后裔雅风讴。斟辞遣意情盈简,浅唱低吟韵满楼……”采访尾声时,谭国粹翻开2023年出版的诗社诗集,摘下眼镜、深情吟唱起自己的诗作《千秋骚坛》。他沉醉在一种独有的精神氛围中,神游千里、驰骋想象。

记者:葛熔金 方力

来源:潮新闻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4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