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0多年前,考古队员在杭州良渚古城的莫角山宫殿区东坡的一个浅坑中,发现大量碳化稻谷。但令人奇怪的是,良渚古城内并没有任何水稻田。种子哪来的呢?
就在几天前的2024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专家介绍经过DNA化验分析,稻米至少有6个产地。这说明了良渚并不是一个独立王国,所有的资源都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中华文明社会的多元性很早就开始显现。
同样很少有人知道,在良渚文化的其他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野葡萄种子遗存。是用来吃的吗?
专家分析也可能是用来喝的。从良渚出土的诸多酒器里面可以看出,良渚先民非常重视饮酒,即使在5000年前,他们也有米酒、野葡萄酒、甜酒等多种选择,这不仅打破了“葡萄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刻板印象,也让我们对良渚先民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文明如种子,播撒则生根,交流则发芽,互鉴则开花。
一年多前,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播下了一颗叫做“良渚论坛”的种子。
今天,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此相遇、对话、共鸣。
那么,这颗叫“良渚”的种子,会长出怎样的新芽呢?
一颗"各美其美"的种子,萌发出璀璨多元的芽。
一年来,“何以文明·遇见良渚”全球巡展走进了联合国总部、英国、新加坡、埃塞俄比亚、秘鲁等多个国家。精美的玉器、东方的龙舟赛展现出独特艺术之美。在英国大曼彻斯特区展览的时候,有英国的小朋友每天都来排队,他们稚嫩的手指抚摸着玉器的纹理,仿佛触摸到了五千年前匠人的心跳。
一颗"美人之美"的种子,勃发出跨界碰撞的芽。
第一届“良渚论坛”,外国绘画艺术家们在芦花飞雪中齐聚良渚遗址公园写生作画,营造了一幅幅独特的美景。大家纷纷猜测,今年的“良渚论坛”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更深和更广,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更多文化领域的加入,让不同的美学在对话中相互映照,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美美与共”的种子,迸发和合共生的芽。
“双城记”,最有吸引力。去年的良渚古城对话雅典卫城,中国传统戏曲与古希腊戏剧的交流令人印象深刻。今年对话西班牙托莱多古城,不仅探索遗产保护的创新与未来,也是为两个文明古国架起新的友谊之桥、拓宽合作之路。
种子破土而出,新芽指向天空。文明何以对话?答案就藏在那些古老的种子里,也藏在这些鲜活的种子里:扎根土地,却志在远方;守护传统,却拥抱变化;独立成长,却渴望相遇。
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都是一次新的播种。一粒种子里,藏着世界的模样。
来源:中国蓝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4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