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即日起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同时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并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
公告做了哪些调整?又将带来什么变化和影响?连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带来分析解读。
跨区域通行如何实现“一路畅通”?
此次政策调整最大特点是允许跨区域通行,调整后哪些问题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各项服务如何实现“一路畅通”?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
第一,国际旅行证件如何购买国际航空、铁路、地铁、公交这些交通的票据。现在我们很多时候都使用网上订票,订完票以后进站的时候是刷身份证,甚至刷人脸进去,但是拿外国的旅行护照,我们的机器是否能兼容,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支付问题,在网上购票的时候已经习惯了使用电子支付,或者使用一些互联网支付手段,尽管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但外国人还是会面临一些支付问题。
第三,语言方面的障碍或者问题,不是每个入境的外国人都可以说中文的,也不是每个中国的服务人员都可以说英语或特定语言的。尽管机器上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我觉得沟通上还是有一些障碍的,如何突破这个证件、支付,还有语言的障碍,是下一步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如何让过境外国游客,吃好玩好开心购物?
各地如何让过境外国游客能够“特色游”“深度游”,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如何做到让外国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第一,从需求出发,研发更加适合入境外国游客消费的产品。比如外国人来中国,难道仅仅是看自然山水吗?仅仅是做一个城市的Citywalk吗,他们要不要品尝中国的美食,要不要购买中国的一些先进和价廉物美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信息如何让外国的游客知道,我们宣传推广的方式和方法都要跟着创新。
第二,服务品质的提升。现在我们很多口岸,包括机场的购物、商场和免税店,有时候还是比较生硬的。在购物、商业心理、服务心理方面还需要更多跟国际接轨,让人家愿意买,而不是生硬地推销。还有购买商品以后,物流的便利化,在海外公司买完东西以后,有专门退税公司服务,现在深圳已经开了第一家退税的服务点,还有涉及一些大宗商品或者是酒水,没法携带,因为还有下一个行程,所以这时候相应的物流体系应该也跟上去才对。
承接过境免签的流量,资源如何变产品?
各地接待过境外国游客,应该如何设计旅行产品?没有接待过外国游客的二三线城市如何做好相应准备?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这也恰恰是我们当前文化和旅游部门在重点考虑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关注。
第一,资源如何变成产品。我们有很多名山大川,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也有很多历史人文资源,但是如何让游客进入到这些空间,如何变成一个可以购买的旅游产品,现在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第二,如何让文化变体验?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有承载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我们还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么样让外国入境游客能去体验到,这个是我们要去关注的。
第三,现在政府很积极,都在做推广,但是酒店、民宿、景区、度假区、购物场所等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
国际锐评丨扩大免签让“下一站,中国”又火了!
从“City不City”成为网络热词,到“China Travel”持续圈粉,这一年,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12月17日,在中国官方发布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后,“下一站,中国”话题又火了。《国际锐评》通过大数据搜索分析发现,这次政策一出台,“中国免签”的搜索热度迅速冲上高峰。“太棒了”“我要去中国过新年”“喜欢这个友好的国家”……外国网友们纷纷期待来一次中国行。
为什么关注度这么高?直接原因是这次免签政策优化给力。从时长看,中国把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从原先的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到240小时,也就是10天;从范围上看,适用口岸从39个增加到60个,停留活动区域从19个省(区、市)增加到24个,而且允许跨区域通行。路透社发表评论称,“中国不断放宽对旅客的签证要求,鼓励人们前往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占明跟《国际锐评》交流说,“全面”一词意味着中国从时间、区域等多方面、多层次对过境免签进行了优化,更加方便外国人来华进行旅游、商务、访问、探亲等活动。同时,随着国际旅客数量的增加,中国的旅游业等产业将迎来更多商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而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还将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为未来合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从去年7月开始,中国持续优化过境免签政策。比如,今年5月,中国与格鲁吉亚互免签证协定生效;10月起,中国对葡萄牙、希腊等4国试行免签;11月底,中国“免签朋友圈”再添9国……目前,中国已同26个国家达成全面免签,先后对法国、德国等38国单方面免签,对54国实行过境免签,同157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互免签证协定。
一张小小的签证,背后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努力。前几天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免签就是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一张“政策名片”。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尤其是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境内外广受欢迎,今年以来适用此政策来华外国人数量同比上升132.9%。
从湖南张家界等中国景点“长满”外国人,到外国朋友“钻”进深山学习少林功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免签来到中国,与中国加深了互动。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一位外国网友直播了中国无人机送咖啡外卖的过程,称中国“好像生活在未来”。从街拍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国“最深地铁站”,到尝试掌纹支付、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游客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体会到这个东方大国的热情和友善。正如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评价,只有亲自来一趟,才能“看到一个西方媒体永远不会展现的中国”。
如果放眼当前世界形势,会更加理解外国游客来华的热情。当前,地缘政治形势日趋复杂,贸易保护主义阻碍全球发展,世界开放环境寒意渐浓。前不久,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4》指出,2023年世界开放指数同比下降0.12%,其中世界经济开放指数、文化开放指数分别下降0.2%、2.4%。相比之下,2023年中国开放指数比2008年提高11.89%,升幅居全球前列。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了全球人、财、物流通,为世界带来宝贵的暖意。
也正因此,芬兰总统斯图布对中国将芬兰列入单方面免签范围表示欢迎,克罗地亚日报用“好消息”来形容中国相关免签政策……丹麦生物科技企业诺和新元全球总裁埃斯特·柏吉对《国际锐评》说,虽然免签是一个细节,但意义十分重大,“人员流通越容易,我们来中国就越方便,我们之间就会越来越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友善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开放包容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从扩大免签、让外国人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到不断扩大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中国正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欢迎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看见中国、感受中国、了解中国,并分享其中的共赢机遇。
来源:央视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