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从安吉余村出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塑造浙江、深远影响中国、深得世界赞誉。浙江日报、潮新闻今起推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专栏,走进时光长卷,回溯和总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浙江实践的壮阔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1世纪之初,浙江经济高歌猛进,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也陷入缺地、缺电、缺水等要素制约的瓶颈,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浙江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20年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蚂蚁森林”“蓝色循环”先后获得联合国最高级别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
图源 新华社
2023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提出新要求,“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行进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绿色正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护美绿水青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以“811”行动为抓手,浙江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修复,守好绿水青山。
开车前往温州市洞头区霓屿岛,外围是海藻场,沿岸是红树林,岸滩上还有柽柳林,这是人工引种的三重绿色屏障。
洞头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昌达告诉记者,当地花6年时间修复15个沙滩、卵石滩和25万平方米山体。2021年,洞头诸湾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作为全国首批、浙江首个,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中率先打造样板。
“问题在海里,根子在陆上”。以入海河流为重点,浙江一体推进陆源污染治理、入海氮磷控制、流域生态保护,开展海塘岸带环境综合整治。相比2020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全省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浓度下降16.7%,总磷浓度下降36.2%,已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数量居全国前列。
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在浙江大地铺展开来。
20年间,浙江接续实施5轮“811”系列生态环保行动,河长制、“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这些创新机制,有的在浙江率先试点,有的从浙江走向全国。
2004年至2024年,浙江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高到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6.1微克/立方米,总体环境质量居长三角第一,实现从局部环境恶化到全域显著改善的历史性跨越。
浙江还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水九龙湿地的萤火虫种群数量恢复至百万只以上;舟山五峙山列岛成为珍稀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的全球第二大繁殖地,朱鹮、百山祖冷杉、安吉小鲵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不断扩容,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近些年,浙江环保经验屡屡登上国际舞台:瓯江源山水工程荣获联合国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嘉兴、绍兴、丽水等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绿色亚运”“无废亚运”成为杭州亚运会的鲜明标识,浙江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做大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从“千万工程”起步,浙江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绿色共富。
走进治理后的义乌市李祖村,村口的闲置水塘楼德塘被打造成年增收80万元的网红景点,村子里老宅变身,孕育出扎染工坊、咖啡馆等新兴业态。
李祖村乡村运营职业经理人、农创客金靖讲述了昔日“水牛角村”的华丽转身——如今,这里聚集了271名农创客、73家创客业态,2024年全村总销售额超7000万元,游客量突破百万,村集体收入跃升至46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6.6万元。
这些年,浙江全域打造诗画浙江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进“五整治一提高”“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专项行动,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一村一幅画、一县一风光”成为浙江的独特景象。
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价值,正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
7月16日,丽水市松阳县竹源乡横岗村村集体和松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下合同,横岗村全村整体的生态资产打包“卖”出938万元,这也是全国首单传统村落特种生态资产权益交易。
立足山区海岛县资源禀赋,浙江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标准,推出“生态信用贷”“取水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推进竹林碳汇交易、海洋蓝碳交易等试点。山水林田有了标定价格,零散生态资源还能聚合、打包,实现点“绿”成金。
此外,多项机制支撑了“环境有价”理念的推广——浙江率先探索全省域及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深化绿色发展财政奖补、多元化投融资等,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累计入库项目50个,带动投资约1400亿。
截至目前,浙江创成4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美丽经济成为城乡均衡发展的强劲引擎。
锻造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浙江持续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
在湖州市长兴县,经过先后两轮整治提升,铅蓄电池行业向新能源电池转型升级。通过重组整合,企业数量从175家减少到16家,产值却增加了14倍,税收增加了6倍,涌现出天能、超威两家产值超千亿元的上市公司。
20年来,浙江迭代升级“991”系列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差异化用水、用能、排污等资源要素配置,“十四五”时期累计推动83个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总投资规模超7000亿元,实现了由粗放型增长到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变。
“3060”双碳目标下,浙江从源头加速能源体系绿色变革。
2017年,浙能集团与浙大合作研发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得浙江省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为了让每度电更加清洁,浙能集团在全国率先完成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和超低排放改造,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现清洁化生产的大型发电集团。
与此同时,浙江高质量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国网浙江电力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浙江省内电源装机达到1.65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电源总装机比重超过50%;光伏装机5947万千瓦,超过煤电成为浙江第一大电源,较去年同期增长53.4%。
过去20年间,浙江煤炭消费占比降至40%以下,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38%,降幅位居全国前列。
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浙江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近年来,全省加快培育“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上半年,省内高技术产业投资额达1980亿元,增速达15.2%,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9.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正培育壮大浙江绿色生产力。
如今,全省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15万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超9万亿元,以占全国1.1%的土地、2.9%的用水量、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7%的国内生产总值。
浙江大地上,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社会影响力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深层、最持久的内生动力,推动浙江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记者:胡静漪 来逸晨 通讯员:李筱盼
来源:潮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