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从荒山秃岭到浙东绿肺——宁波市林场 “两山”实践二十周年纪实

2025-08-11 19:19:47 周鸣鸿 责编:朱宁发布:周鸣鸿 责编:朱宁

上午十点,巍巍四明山顶的薄雾刚刚散尽,一架无人机从宁波市林场智能基站自动升空,螺旋桨划破寂静的山林,沿着设定的路线飞向森林深处。屏幕上,10万亩林海随地形起伏,像一块被晨光染透的绿丝绒——这是新时代护林人的“巡山”方式。二十年前,这里还是靠砍刀、锄头和双脚丈量的荒山;如今,“浙东绿肺”的每片叶、每寸土,都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

科技护绿:给森林装上“智慧大脑”

“以前护林防火靠人工巡逻,效率低、反应速度慢,现在是技防为主、人防为辅,实时监测林场及周边乡镇部分森林的安全。”宁波市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开超说。10套双光谱瞭望监控如同“千里眼”,10公里半径内的烟点、热源无所遁形。宁波市林场森林防火指挥部常年实行24小时值班制,智能监控画面实时回传,异常情况系统警报。2024年1600万元的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新增的7个无人机槽、10座高位塔和10个卡口,让林场的“科技防线”全面升级;新增的24座蓄水池和150个蓄水桶,让林场的火灾控制有了更好的保障;还有80公里的林区道路和220公里防火隔离带像绿色长城守护着茫茫林海。

(图为建在山顶的防火监控塔)

更令人惊叹的是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奇迹。2012年在宁波市林场的黄海田林区发现了首例松材线虫,占林场森林面积70%的黄山松林,面临“绿色荒漠化”风险。近几年,每年投入500多万元,注射松树免疫制剂和病疫木清理,防治成果显著,已基本实现无疫情。 “全场4万多亩100多万棵松树,实现免疫制剂注射全覆盖,每株松树都挂牌定位,建立了‘健康档案’,就像给老人定期体检。”陈开超说,“严格按照‘510清干净’要求,以集中清理和即现即清方式,确保松林病疫木动态清零,确保4万亩松林健康环境”。

在27个覆盖近7万平方米范围极具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中,研究人员持续监测乔灌木生长及生态环境情况,发现了浙江省内现存最完整国家近危级珍稀植物——球果假沙晶兰的野生种群。51台红外相机记录着惊喜: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活动轨迹、小麂在林间穿梭的身影,还分布有全国极小种群小勾儿茶组成的植物群落。这些数据正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网络汇入林场数据库,为生态保护装上“智慧大脑”。

(图为宁波林场林木繁育基地)

生态富民:农家乐里的共富密码

“8月的房间早就订满了,宁波慈溪的客人要在这儿住10天。”香格里拉民宿院坝里,60岁的汪桂军正给客人端上四明山土鸡汤。1989年建的老房子,2006年改成民宿时只有3个房间和1个卫生间,如今7个标准间在夏天基本无休,年收入近20万元。“以前靠种花木糊口,现在守着林子就能赚钱。”

这样的变化在四明山遍地开花。林场周边的仰天湖村,从2003年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前的贫困自然村,变成如今18户人家开农家乐的“富裕村”。宁波林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国栋记得,2003年开园时,村民们还在纠结“砍树还是护林”;现在,仅商量岗景区每年就带动周边增收超千万元,2018-2020年更是创下1.8亿元的营收纪录。

“一间房450元还包早餐,比城里酒店值!”来自上海的陈女士带着孩子在仰天湖玩水,她身后的民宿集群白墙黛瓦,掩映在樱花树丛中。数据显示,林场去年接待游客超35万,带动上百个就业岗位,农家乐、生态林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0%。在仰天湖区域场村共建的8.7公里生态游步道、350平方米停车场,不仅让游客来得舒心,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得实在。

(四明山仰天湖畔的民宿吸引了八方游客)

碳汇变现:一片叶的生态价值

在35米高的碳通量观测塔下,科研人员正记录着一组特殊数据:每小时有多少二氧化碳被这片黄山松林“吃掉”。作为省级碳汇先行基地,这里的1000亩近成过熟松林,通过间伐抚育和补植枫香、木荷等乡土树种,碳储量年均增长率比自然状态高出7.4%。

“2023年我们捐赠的9539吨碳汇减排量,助力亚运会实现碳中和。”宁波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卫兵算起“生态账”:全场6.56万亩乔木林, 预计至2060年可产生碳汇74.78万吨,价值超7478万元。三维实景监测平台上,每个山头的碳储量都能精确到吨,这些“绿色银行”的“存款”,正通过碳汇交易、碳普惠等方式变成真金白银。

(全市唯一的碳通量塔就矗立在宁波市林场)

“为提升生态旅游体验,我们联合四明山镇,改造多处护林点为生态服务驿站,增加生态厕所,建设完成全市第一个森林防火巡护道与农村公路共建项目,总长近4公里,实现森林防火与农村交通‘双赢’发展。”宁波市林业发展中心自然保护地科科长程晓燕说,“同时我们还与四明山镇签订了‘农旅融合’协议,改造升级闲置的管护用房,打造高山雾耕植雾工场,形成‘林-农-旅’闭环产业链。”这种“生态+产业”的模式,正让更多村民明白:守护绿色,就是守护未来。“接下去,我们还将基于全国国有林场试点建设,进一步挖掘探索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路径,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发挥森林价值,带动周边村镇共富。”程晓燕说。

尾声:从伐木人到护林人

“2002年停伐那天,老场长把砍刀挂在墙上说‘这刀该生锈了’。”王卫兵的办公室里,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转折点:当年市政府决定每年补助160万元,让林场从“伐木经济”转向“生态保护”,比“两山”理论提出早三年。如今,52名林场职工中,一半以上是林学、生态学专业毕业生,“护林员”成了令人骄傲的职业。

(无人机巡山归来)

夕阳西下,无人机完成最后一次巡山,缓缓降落在智能机槽。山脚下,汪桂军的民宿亮起灯火,上海客人的孩子正指着星空问:“为什么这里的月亮比城里亮?”答案或许就藏在林场的时光里——二十载春秋,从荒山秃岭到万亩林海,从砍树卖钱到守绿生金,宁波市林场用实践证明:当人对自然心怀敬畏,绿水青山自会回馈以金山银山。

这片被晨光唤醒的森林,明天又将孕育新的希望。

来源:宁波自然资源规划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