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三江口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盛夏的宁波,山清水秀,草木葱茏,铺展开一幅生态优先、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2005年以来,制造业大市宁波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以改革之新撬动环保聚力,以治理之效呵护生态之美,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这20年,宁波接续向“绿”而行,天更蓝,城更美。“山海共生、产城共融”的港城版“富春山居图”徐徐呈现。
这20年,宁波深化改革创新,深化“大美宁波”建设行动,加速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这20年,宁波发力共治共享,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融入市民血液,“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路径日渐清晰。
东海之滨,青绿宁波款款来。
让蓝天常现,让碧水长流
夏日傍晚,咸祥河畔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微风拂过水面,捎来阵阵清凉。岸边步道上,居民三两成群,有挽手慢行的银发夫妇,有摇着蒲扇倚栏唠家常的街坊,还有戴着耳机慢跑的年轻人……“以前绕着河走,现在沿着河跑。”居民朱大姐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鄞州“母亲河”曾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通过实施源头精准控污、系统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咸祥河实现了蜕变。
“宁波号”经济巨轮滚滚向前,带来金山银山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多年来,宁波以践行生态省建设工作为抓手,瞄准环境短板打出一轮轮污染防治组合拳,努力实现“让蓝天常现,碧水长流”。
宁波在全省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启动“甬有碧水”攻坚行动。控源、截污、生态提升、近岸海域整治等一系列治水举措,换来的是连续6年获得全省治水大禹鼎。2024年,宁波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较2020年提高10.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46.8%。
近年来,宁波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禁燃区面积扩容至1200平方公里,提前完成20多万辆黄标车整治,每平方公里月均城市降尘不超过5吨……2024年,宁波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17,全省排名第3,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3,创下近年排名新高。
打造“无废”之城,宁波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总体规模全省第一;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全覆盖和处置“零填埋”;创成全省首批四星级“无废城市”。

五龙潭 王辉 摄
污染防治,离不开数智赋能。宁波建成全省唯一卫星遥感应用基地,基本形成覆盖全域的“空天地海”监测监控体系。搭建石化行业全流程污染识别与数控管控系统,实现废气排放全过程数字监管。
截至2024年,宁波全市生态质量指数(EQI)为67.67,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10.7公里,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0%左右,自然岸线保有长度稳定在259.7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达4428.5平方公里。
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宁波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已连续4年超85分。
打造生态治理的“宁波样板”
走进宁波初识家居园区,8家木质家具及配套小微企业组成产业链,这里的环保治理高效又暖心。“以前单家做环评费时又费钱,现在园区通过推进‘打捆环评’服务,就能搞定所有审批,排污许可也是‘两证通办’,很省心。”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针对中小企业治污能力弱、成本高的难题,北仑区通过制度创新搭建共享平台:自2021年以来,先后在38个工业园区、小微园区建立“绿岛”。“绿岛”上的企业可以“组团”办理环评审批,共建生产线,共享治污设施,投保“绿色保险”,共聘“环保管家”等。截至目前,累计为近2000家企业节约治污成本5000万元以上。
生态治理“啃硬骨头”,改革是必由之路。
在全国率先实施石化化工行业废气治理全流程管控改革试点;在全省最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由市人大颁布实施;千家企业有序纳入正面清单,形成“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预防式执法监管宁波模式……多年来,领风气之先的宁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久久为功推进生态体制机制创新,一系列宁波举措、宁波探索成为全国样板。
聚焦海洋垃圾回收难,奉化区打造废弃物高值化和商业化循环体系,试运行以来合计回收海洋废旧塑料超1400吨,后端产值预估超1000万元。
瞄准交叉地带水域管理真空,宁海县携手天台县、三门县建立共管机制,相邻点位打破以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区域壁垒,进行“多走1公里”交叉巡河,实现“一江清水秀三地”。
锚定石化行业废气精细化治理难题,镇海区以数字化为突破口,构建服管双融的全过程政企协作机制,有效推动镇海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宁波充分发挥法治引领、科技驱动、数智赋能作用,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速构建并完善。

志愿者一起参加自然笔记活动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不负青山,赢得金山
前不久,全国首个自然笔记创作营地试点项目在海曙区龙观乡落地,这里将打造全国样板,集聚更多社会资源投身环境保护和科普教育。
生态保护不止是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从烟囱林立到绿满港城,从环境治理到生态赋能,宁波以全域美丽的“大生态”格局,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图景。
让更多人了解环保。今年,全国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观摩活动在宁波举行。作为最早一批启动环保设施开放的企业之一,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目前有3条不同特色公众参观线路,颇受市民欢迎。“不仅让公众领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从另外一个视角倒逼企业持续进行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变人们对钢铁工业的刻板印象,变‘邻避’为‘邻利’。”宁波钢铁能源环保部部长薛建仓介绍。
让更多人参与环保。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志愿服务到行动自觉,“不负青山,赢得金山”的理念正融入越来越多宁波人血液。一次杭州湾湿地拍鸟救助小天鹅的经历,让施建庆从此成了一名“鸟叔”,并成为慈溪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六年多来,协会已救助2500多只鸟儿,协会成员也从最初的50人增加到1100多人。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可以反哺“绿水青山”。北仑区成立全省首个“环保公益基金会”,创新“环保+公益”模式,为实现绿色共富注入了更广泛力量。
街头巷尾的“微植物园”、生态走廊的迷你“动物角”……宁波人惊喜地发现,家门口或上班路上也能领略生物多样性的奇妙景致。通过顶层设计创新,加强部门协同,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变革,宁波正努力实现全民共享更多生态保护成果。

记者:翁云骞 陈晓众 刘金鑫
来源:潮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