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民族回响

2025-09-01 19:09:21 陈雯雯 责编:朱宁发布:陈雯雯 责编:朱宁

故事的光照亮前行的路,岁月的痕迹串联起每一个难以忘怀的瞬间。从档案文献的历史记录到街头巷尾的口述传承,从教室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到银幕上的光影重现,抗战记忆为中华民族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1935年,身陷囹圄的方志敏用敌人劝降的纸笔写下《可爱的中国》,他坚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欢歌将代替悲叹,笑脸将代替哭脸,所有的阴霾终将散去,阳光会洒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

抗战期间普通人的日记、书信记录下了大历史中的个体命运。《南京照相馆》中那位用相机记录日军暴行的摄影师正是无数历史见证者的艺术缩影。平凡的人物拥有不平凡的勇气,每一个曾亲历这段历史的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过去,守护真相。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大家团结在一起,手拉着手,变成一双巨大的、能战胜一切困难的手。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用三千五百万军民的巨大牺牲换来了最终胜利。这些数字不只是冰冷的统计,更是民族生命力的量化表达。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1938年7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最早的《论持久战》单行本。毛主席用25个力透纸背的大字“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儿女力争胜利的决心和绝不屈服的韧劲。油灯微弱,但信仰的光却像星星之火一样燎原,照亮了漫长但必然通往民族解放的道路。

延安窑洞里的油灯从未熄灭,它变成了纪念馆的光,变成了档案室里的光,变成了我们眼里的光。档案文献中的每一次记录都是我们理解抗战历史的基础坐标。然而,纯粹的历史叙述往往局限于事件本身,难以传递那些硝烟背后的个体体验与情感震颤。如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对抗战的历史解读也在不断重构中获得新的时代意义。

历史维度为我们提供了抗战的客观骨架,人文视角则为这段历史注入了温度与血肉,爱国教育则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思考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记忆方式,让这段历史在不同时代中持续共鸣。只有当历史真理与人文情怀相交融,民族记忆与个体反思相统一,抗战精神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照亮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道路。

来源:江北区委网信办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