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今天,我该如何写您

2025-09-18 21:44:02 丁梦莹 责编:陈晰发布:丁梦莹 责编:陈晰

时光流过94年,今天上午,为铭记九一八事变而响起的防空警报将准时响起,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14年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怀着“视死忽如归”的决心,英勇守卫国土。

山河无恙的今日,当我们望着纪念馆里的事迹,念着烈士陵园墓碑上的名字,看着黑白影像资料里的身影,难掩崇敬之情。提笔忘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该如何写您?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 图源:新华社

一、写您“少年负壮气”,以青春肩膀扛起千钧重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日军的侵略,全国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投入抗战之中。这之中,有许多年轻人,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毅然投身抗日救亡,以青春之躯守护祖国山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少年英雄。“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这些少年英雄也许没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但都有着精忠报国的热血和一往无前的勇气。13岁的王二小,为了保护乡亲们,将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被残忍杀害;东北抗日战场上,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主动吸引敌军火力,弹尽之时,她们携手踏入冰冷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其中年龄最小的王惠民,当时刚13岁。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淞沪会战中,守卫宝山的姚子青营600余名官兵,与敌人血战不退,全部英勇就义,平均年龄仅二十余岁。民族危亡之际,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投笔从戎,参加译员培训班和远征军,许多人为国捐躯;笕桥上空迎战敌机的飞行员,许多不过是二十出头的青年,将青春定格于祖国的长空。

若在和平年代,这些年轻人本应在父母庇护下安稳度日,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个人命运早已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他们用义无反顾投身战场的“奋烈”,诉说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襟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面由抗战老照片组成的照片墙静静矗立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二、写您毅然转身的背影,从万家灯火奔向烽火山河

英雄不是超人。他们并非刀枪不入,也并非生就一副钢筋铁骨。同我们一样,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是爱人的依靠,有血有肉,有软肋有牵挂。但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际,他们毅然转身,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这其中,有缠绵悱恻的爱情。1942年5月22日晚,壮烈殉国前三天,左权将军在给妻子的一封家书中写道:“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四个字道尽了战火中的无尽思念;1938年,在安徽办学的胡孟晋投笔从戎,加入了新四军。在一次与妻子辞别时,他写道:“最亲爱的惠呵:我们又要离别了……”

这其中,亦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赵一曼赴刑场前,在写给幼子的遗书中泣血呼唤:“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字字句句,都是作为母亲没能陪伴孩子的不舍与歉疚;爱国志士于登云被日军逮捕后,临刑前留下遗书,叮嘱长子“读书尽心,务必前途。侍母要孝,勿劳其生气,以便领你们兄弟子妹过日子”,琐碎的叮咛中,是一位父亲的万般不舍。

这其中,更有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四川人王建堂决定从军杀敌,其父亲王者成在白布上写下大大的“死”字,并将其交给儿子,上面还有一句话:“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朱德提及,1944年母亲去世时,他没能陪伴在母亲身边,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抗日名将戴安澜在缅北殉国前,弥留之际让部下扶着他朝北方看——那是故乡与家的方向。

这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一代人的共同抉择。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向着烽火连天的战场奔去。他们中有的出身书香门第,有的来自贫苦农家,有的放弃海外优渥生活,有的与新婚的爱人别离14年浴血奋战,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许多人的名字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后人无从知晓。但,岂曰无名?山河为名。

三、写您面对带血的刺刀,也不肯低下的头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屠刀,总有那样一群人,以决绝的姿态挺直脊梁,他们的头颅,从未低下。

1937年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士兵陈树生身绑手榴弹,从五楼纵身跃入日军敌群,他在给母亲的遗书中写道“舍身取义,儿所愿也”。1939年,共产党员赵伊坪在一次战斗中被俘,日军把他绑在树上,用皮鞭抽、刺刀戳……赵伊坪牺牲前留下一句遗言:“宁为鞭死鬼,不做亡国奴”。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李秀英,身中37刀仍顽强求生,晚年坚持赴日诉讼,为历史作证。

在另外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爱国知识分子以笔为戈,宣传抗日救国精神,揭露日军暴行。

郁达夫走出避世的茅庐,发出呐喊:“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老舍放下了长篇小说的写作,专注于抗战的宣传,“在抗战中,我不仅应当是个作者,也应当是个最关心战争的国民”。面对日军四处掠夺中国古籍文物,陈训慈历尽艰辛,将文澜阁《四库全书》从浙江迁移到了贵州;郑振铎冒着被日军追捕的危险,拼命抢救各类珍本古籍

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不屈者不计其数。当刺刀的寒光掠过脖颈,当枪口抵住胸膛,人的本能是退缩、求生,但他们却克服了人性中的畏惧,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四、写您英雄无名,长活在山河大地间

站在历史的此端回望,我们深知胜利的终局。然而,对于身处抗战烽火中的先辈而言,他们面对的是敌我力量的悬殊对比。脚下是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身后是流离失所的同胞,他们深知,这一战中国必须胜,所以死战不退、百折不挠。

1934年9月,鲁迅先生以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提振人心:“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抗战的胜利,背后是中华儿女在困境中依然选择相信的勇气和奋战到底的意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许多人知道自己可能看不到胜利的那天,但他们坚信,胜利的那天一定会到来。

铭记历史,需要铭记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人,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缔造者。他们和我们,脚下踏着的是同一片大地,理解了他们的选择与坚守,知晓了他们的平凡与伟大,英雄就不再是离我们那么远的存在,他们的精神也成为可以流淌进我们血脉的力量。

进入和平年代,英雄更多是平凡人的不平凡瞬间。疫情来袭时,无数白衣天使写下“请战书”,毅然奔赴抗疫一线;重庆山火中,摩托车友们自发组成救援队伍,冒着危险运送物资……

其实,写英雄,也是在写我们自己。我们现在的生活,凝结着他们的奋斗牺牲,是英雄们曾经最炙热的期盼;我们唯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自己的价值,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才能让今天的故事也变成明日之传奇。

“九一八”警笛声年复一年地响起,最好的纪念,不仅是回望与铭记,更是带着英雄的精神坚定地走向未来。

写您千千万万遍!


来源:浙江宣传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