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浙江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锚定建成“五个新高地”,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一起来看今天的《闪亮“十四五”》专栏。

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南宋人物展——“青山如是·辛弃疾”正在展出。展览展出书画古籍、宋金铠甲等相关宋代文物展品20余件套,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宋韵文化。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负责人 周 佶:希望市民游客在我们这里,既能看到宋代的建筑、宋代的文物,更能感受到宋式生活美学以及“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开馆以来,德寿宫已举办宋韵主题展览22个,各类宋韵活动超200场。挖掘“宋韵文化”,五年间,我省陆续实施宋韵文化研究、遗址保护等“六大行动”,推动杭州南宋皇城考古遗址公园、绍兴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等系列重大宋韵工程建设。

杭州市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 陈 欢:形成以德寿宫、清河坊为核心的一种宋韵文化核心圈,让宋韵文化可知、可感、可体验。

绍兴宋六陵考古项目负责人 李晖达:我们现在对整个南陵区的1-6号陵园,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古发掘,探明了南宋皇陵的基本布局规模,可以跟杭州等地的宋韵文化阵地来共同联动,一起进一步擦亮全省的宋韵文化标识。

擦亮优秀传统文化“金名片”,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浙江文化标识。眼下,浙江已发布包含宋韵文化、南孔文化等在内的10大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13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浙江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宋雪玲:“十四五”以来,浙江从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到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挖掘和提升了百余个重点省域文化标识,中华文明浙江标识更加鲜明。这种自觉地,一贯地对历史文化基因的挖掘和保护,非常明显地提升了区域文化自信,同时不断将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成为文旅产业的优势。

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的同时,我省加速推动优秀文化基因与经济发展交融共兴。

在横店影视城,以吴越文化为背景的微短剧《从军赋》正在拍摄。这样的历史题材短剧,横店平均每天要拍摄超过60个。聚焦文化“新三样”,横店成立了竖屏剧运营中心、横店国际短剧联盟,加速国产影视出海破圈。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影视文化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吴燕翔:五年来,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联动周边资源,构建以横店为中心、多区域协同的产业集群。依托入驻的两千余家影视企业集聚优势,构建起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五年来,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国内首个综艺主题乐园——奔跑吧乐园等上百个优质项目落户浙江;全省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提升至3562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提升到7%。

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丛天落:五年来,持续强化政策赋能与市场化改革的双轮驱动,全省文化产业实现了规模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全方位跨越式发展。浙江让文化既成为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核,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十四五”期间,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唱出了一曲余音绕梁的文化之歌。

从“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到开设“第一视点”专栏、推出《文化的力量》电视专题片,再到打造“浙江宣传”公众号、“潮新闻”“Z视介”客户端等,浙江用生动鲜活的表达讲述新时代浙江故事。

从杭州的礼让斑马线,到宁波的“席地而坐”,再到温州的“爱心伏茶”,全省有礼品牌矩阵逐渐成形。

从“文艺赋美”工程,到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再到“浙BA”城市文化盛宴,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迭代升级……

展望“十五五”,我省将继续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走深走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记者 刘思奇 黄利伟
来源:中国蓝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