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往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城市,突然变得安静,街头巷尾、广场社区,随时可见的一抹抹“天使白”,变成一股股安心而又温暖的力量。
自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奋战在疫情最前沿,无论是大规模核酸检测还是走村入社上门采样、流调,他们用实际行动唤醒抗疫的暖阳,一幅幅抗疫的画面,一个个前行的背影,浓缩成北仑强有力的抗疫关键词。
关键词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
10月18日凌晨,刚结束一天核酸采样任务回到单位的北仑区二院眼科医生胡学仁再次接到了集合电话。
“上门账号是什么”“信息科已设置好,稍等”……彼时已是凌晨12点,可是钉钉应急采样群活跃得就像白天。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胡学仁和“战友们”迅速开始采样工作。登记、采样、消毒……尽管采样动作已经重复成千上万次,流程熟练得不能再熟练,可他还是不敢有一丝懈怠。等采样任务结束,时针已经拨到了3点30分。
同一时间,刚入职不久的95后医生闻晨宇也在村里进行着上门采样任务。“村里都是自建房,有些地方还真不好找,得亏村里有负责人带路。”说话间,闻晨宇又拐进一幢楼,三步并做两步爬起楼来,“顺带减肥了。”年轻人有着属于自己的乐观。
连日来,像这样的上门采样已是日常,为确保不落一人,打通核酸采样“最后一公里”,北仑区二院的医护人员随时待命,只要“集结号”一响,便立刻到位,逆行出征,这是作为医务人员的担当。
关键词二:“风雨同舟者赢”的团结
“各位有空的职工,请前往防疫物资发放处帮忙分装,贴采样标本液试管码,再次谢谢!”
10月18日下午1点,北仑区二院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林文源在单位职工之家群发了一则消息。没过一会儿,同事们便纷纷响应。
“马上到”“来了”......有刚吃完午饭准备休息的,有晚上准备采样的,也有后勤总务的工作人员......大家领着活到各自的办公室大干起来。
“缝纫机踩冒烟了!”放射科副主任田野说。
“我们都是流水线女工。”体检科副主任傅晶娜也说。嘴上说得俏皮,可是手里一直没停。她说,“相比前线,我们这点活不算什么。只要快点完成采样任务,少休息一会没什么。”
“一人一根试管,每根试管都要贴试管码。这得大量的前提准备工作,光靠采样人员临时贴肯定来不及。”北仑二院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加快核酸采样的速度,便号召暂时休息的员工一起帮忙分装贴试管码。
除此之外,后勤物资准备现场、食堂备餐处......大家也是一呼百应,齐上阵,同帮忙。大家有相同的信念:只要齐心协力,一定能战胜这场战疫。
关键词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成长
10月15日晚7点,北仑区二院内科副护士长郑燕琳的一条朋友圈引发了不少医护人员的共鸣。
郑燕琳的朋友圈里晒了一张孩子的钉钉打卡记录,上面还备注着“家长不在,妹妹批改”八个字。
原来,郑燕琳和丈夫都是医护人员。这段时间,夫妻俩一直奋战在一线,没时间回家。家里两个孩子都由母亲照顾,孩子也从线下上课变成了线上学习。
15日晚,郑燕琳发现姐姐在钉钉上传了自己的家庭作业。一般情况下,作业都是要家长批改过的。但由于工作原因,郑燕琳一直没时间给孩子批改作业。没想到的是,妹妹却当起了小老师,批改了姐姐的作业。
“为了不打扰我们,妹妹主动帮忙批改作业,感觉她们一下子都长大了。”妹妹给姐姐批改作业,这画面让郑燕琳有些哭笑不得,也有些心酸,但更多的是感动。
其实,不止郑燕琳一家。疫情发生以来,为了迅速投入战斗,北仑区二院的医护人员几乎以院为家,他们与疫情战斗正酣,而不知道的是,家里的孩子也悄悄地在长大。
“爸爸妈妈都在为保护这个城市战斗,我要更乖一些,让他们放心。”郑燕琳小女儿 说,她要和姐姐一起乖乖的自己在家照顾好自己。
据了解,面对疫情严峻形势,北仑区二院全体医务人员积极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舍小家、顾大家,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参与流调、上门采样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白衣天使”的使命和医务工作者的担当,牢牢筑起人民健康安全的防护线。
记者:金铭 通讯员:胡丝丽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