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最终)
手术器械默契地交替转换,电子医疗显微镜旁轻声的交谈……下午1点30分,宁波神经外科“一把刀”、宁波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高翔主刀的脑神经外科手术还没结束。给人体最精密的“仪器”——大脑“穿针引线”,高翔带领的神经外科团队每天都在同被誉为医学“金字塔尖”的精细学科打交道,手术刀下的战场只在毫厘之间,高翔的每场战役都至关重要。
“怎么样,这是你们距离我手术台最近的一次拍摄。”距离三个小时的手术收尾还有几分钟,高翔手上还在一刻不停地忙碌,但从神态上看已经放松了不少。“三个小时,手术时间不长。”2点左右,高翔从手术椅上站起,有条不紊地脱下身上的手术“装备”,摘下医用口罩的那一刻,记者看到高翔脸上挂着一抹轻松的笑容。“难度还好,现在很多手术都是年轻医生做掉了,我只是做最难的部分。”
高翔,曾经的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骨干,从业20余年,他用手术刀不断向高难度、大风险的手术挑战。2010年起的13年间,他带领宁波的神经外科跻身国际一流水平。“宁波神经外科是‘洼地’,当时的水平不仅同上海和其他省会城市不能比,在地级市里也是‘落后分子’。”回首刚来宁波的那几年,高翔坦言自己当时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过去只要在自己的专业上进步,现在开始就不光管好自己了。”那几年,宁波的脑神经疾病患者几乎不选择本地医院手术,觉得宁波的医生手术做得少,技术不牢靠。本地医生没人找,医疗水平提升又谈何说起。高翔说,自己来到宁波不是简单来坐诊、开“飞刀”的,带团队、带领学科水平整体提升才是他的目标。
高翔坚持不把所有手术都抓在自己手里,循序渐进地放手,青年人才才能日复一日地成长。从“单枪匹马”到“团队作战”,十年间,高翔带领人才团队在学科技术上不断改写“新纪录”:第一例清醒状态下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第一例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脑缺血疾病;成功完成世界范围内少有的脊髓圆锥大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的手术……
十多年前,算上头皮肿块这类的小手术,高翔所在的科室一年就只有150到200台左右的手术量。如今,医院每年完成超2000台神经外科结构病种手术,其中60%为特大型手术。高翔见证了宁波的神经外科整体医疗水平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十几年的时间不可谓不快。
谈及高效地打磨出一流人才团队的方法,高翔说,关键在于相信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提升学科质量、实现医疗水平跨越式进步的关键。如今,在高翔的带领下,市第一医院的神经外科精分出脑血管病组、垂体瘤组、后颅窝肿瘤组、胶质瘤组、脑膜瘤组和脑外伤组等多个领域,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科医生坐镇,科室也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一批团队起来,医生的潜力就被激发出来了,如果每个人都人尽其才,宁波的平台就高了,平台高了以后宁波的吸引力就更大了。”高翔说,吸引人才的核心是要先紧紧抓住现有的人才,他称之为“盘活存量”。提升了自身能级,才能开辟引才路径,随着宁波优势医疗资源整合步伐的加快,宁波对医疗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提升。
高翔说,自己在宁波的十年,正是宁波临床和医疗科研水平飞速进步的十年。“只要你有能力,宁波就能提供资源和发展空间,而且这个步子还在不断加快。”高翔欣喜见到宁波这些年在引才方面不断创新举措,医院不断接到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人才简历就是最好证明。这一份份简历背后,尽是甘愿为城市发展勇攀高峰、与城市双向成就的未来希望。
记者:缪靖 金铭 通讯员:陈静娜 俞水白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