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葛家村也跟这里一样,好山好水好风光,可曾经‘藏在深山人不知’,不过我们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炒’红了我们村,每年游客就有数万人,要问怎么做到的?听我‘老王卖瓜咯……”10月24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螺髻山镇彝寨的“舞台”上,宁海葛家村村党支部书记葛万永兴奋地讲起自己村庄的蜕变的故事,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了。
今天葛万永的“身份”很特别,作为“‘千万工程’宣讲走进普格·今天我发布”的“发布人”之一,他带着葛家村的创新模式走上“发布台”。
“艺术振兴乡村”行动作为“千万工程”经验在宁海实践的生动样本,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葛万永先后邀请60位普格村民赴宁海参加艺术振兴乡村带头人培训班,自己也两次来到普格县德育村交流指导。葛万永总结了艺术振兴乡村的3条葛家经验:一是党支部、党员干部带头,为每个家庭配备了1名联户党员,指导开展工作;二是发挥老百姓这一主力军,让村民转变思想,人人都参与,实现个人价值;三是要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葛家村每年都邀请高校学生、艺术家团队、创业先锋来葛家村,与村民交流,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村民去了解美、创造美。
第二位发布人是宁海县强蛟镇下渔村第一书记应刘意。下渔村的蝶变见证了“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下渔村从无人、无地、无钱的“三无”村,以“艺术振兴乡村行动”激发村民主动创造性,引来了乡村流量,并转化为共富密码的“蝶变”。当村庄发展面临没地的困境时,她和村党支部书记薛瑞岳一起,提出党建引领“艺术振兴乡村”的口号,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产业,在全村掀起了“有地捐地、有钱捐钱、有力出力”的建设高潮。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示范作用,率先拆除自家老房子,带动了50多户村民主动捐出40多间宅基地,用作村里的公用地。在靠海边的滨海步道上,67户村民主动让出近3米庭院,打造了一条崭新的滨海步道,成为村庄的网红打卡点,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有了流量后,如何“变现”这难题摆在了眼前。于是,他们开始着手产业多样化布局,一方面发动村民,通过农房租赁改造,打造海鲜餐厅、渔家嫂工作室等项目;另一方面,引入高素质文旅人才、乡建艺术家,推出望江潮糕点、薛味伴手礼、蓝湾研学等品牌。今年夏天举行的“呷义夜市”上,村民摆摊的产品都会被一抢而空。
第三位发布人是来自普格县西洛油茶园的负责人马日此拉。西洛油茶园项目是宁海普格东西部协作项目之一,园区面积约2300亩,成功试种28个油茶品种,辐射带动全县万亩油茶产业。两年多来,宁海与普格做好“融合”文章,发展乡村产业,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000多万元,普格县各乡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富民产业初具规模,社会民生大幅提升。
马日此拉说,在艺术振兴乡村的推动下,老百姓加入村庄建设的渴望和热情也是非常高涨,上门做土地流转工作时,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有效解决了园区后续发展的后顾之忧。现在园区每年为提供至少5000人次以上的临时用工岗位,还将已经流转的土地免费给村民套种作物,亩产值在2000元以上,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以草根发布的形式来推荐宣讲‘千万工程’,这真是一个妙招!‘今天我发布’走出浙江宁波、走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发布,是跨区域新闻发布合作的积极探索,也是基层干部和百姓参加新闻发布的全新尝试。”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说:“这次系列新闻发布的主题重大,宁海普格两地‘村长园长’的发布很接地气,在联手新闻发布的过程中讲出了‘千万工程’的生动故事。”
在他看来,“今天我发布”的发布特色就在于体现出“我”的真实、真切和真诚。让基层干部和一线群众来参加发布,以他们的故事视角和情感体验来解读政策、剖析经验、分享感受,让传统新闻发布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实现了个体视角和政府决策、微观故事与宏观议题之间的有机结合。
宁聚客户端记者:张雪午 通讯员:蒋攀 吴帅 陈康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4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