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故事 宁波声音”首场系列分享交流活动 主办方供图
电动自行车推进楼了,飞线充电现象严重;要增加一些充电桩,但安装在哪才合适?……针对社区治理中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的高频共性问题,11月8日,宁波举办“村社故事 宁波声音”首场系列分享交流活动,来自一线的社区书记分享基层治理成效。
此次分享会以宁波市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社区)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建设案例分享为主题,邀请了六位来自不同区域的社区工作者进行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同时邀请了基层治理专家现场把脉,旨在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充电驿站的选址问题是建设的难点之一,怎么选址?众口难调!“我们召开了10余次开放空间会议,200余人次的居民积极参与讨论。”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南社区党委书记周玲利分享社区通过“邻舍家”小区自治站积极发挥作用,让居民“自治”的经验。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钟裕社区的做法是社区党支部牵头,组建充电桩改造临时党支部,“我们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了将近10个闲置的停车位改造成电瓶车充电棚的改造方案,随后寻找最大‘公约数’。”钟裕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玲介绍说。
“村社故事 宁波声音”首场系列分享交流活动 主办方供图
发挥骨干、意见领袖的作用,个别问题“特别”对待,北仑区小港街道高河塘社区党委书记赵少颖分享了以“微平台、微网格、微宣传”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共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案例。
“我们当时遇到了资金紧缺的难题。”龙源社区党支部书记阮捷介绍说,龙源社区是镇海区九龙湖镇最大的集中拆迁安置小区,社区通过联合龙源商圈党支部成立社区专项基金,动员辖区爱心商家、党建联建企业筹集启动资金,同时又争取了专项项目资金,最终保证了充电驿站的建成落地。
江北区文教街道大闸社区党委书记林开芳用 “早”“议”“借力”三个关键词破解充电驿站建设难题,同时解密如何通过“做排查、多商议、保过渡、重宣传、抓机制”五步工作法,实现了群众幸福感的“原地升级”。
新建充电驿站为居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低效空间转化为实用空间,但后续由谁来维护呢?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钟裕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玲分享社区在“1234”工作法的引领下,有一支12个人组成的志愿小分队,依靠他们实现日常管理和维护,
奉化区锦屏街道宁新社区党总支书记毛吕慧认为,解民忧、舒民心是社区治理之本,以“家人治家园”为理念,宁新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小区自治模式,用“说、议、定、评”四步法巧解了电动自行车“花式停放”的难题。
宁波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宁波基层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宁波市社会工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许义平认为,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讲到社区功能时,较多地强调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但其实更多的是起始一公里。他认为,解决基层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要“目中有人”,人的需求、人的参与,这是社区工作的真正价值和意义。6个社区案例的共同特点是较好地处理了公共性需求在实施过程中的利益不一致性,在起始一公里的过程中展示社区真正的能力水平,不容易、了不起。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汤啸天表示,从宁波社区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建设管理的经验可以看到,进一步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的“三管齐下”,要以“心治”为路径。他认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烦琐复杂,要用心地做“心”的工作,要重视共情的力量,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村社故事 宁波声音”首场系列分享交流活动 主办方供图
宁波市委副秘书长、社会工作部部长孙小雄认为,社区治理的鲜活经验、为民解难的成功案例都在基层,都在群众中间。要强化党建引领,育强社区书记“领头雁”队伍,协同村社干部、热心群众以及部门的专业力量,让力量汇聚在基层。同时,办好基层的事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最大限度凝聚居民共识,引导居民从“治理旁观者”变成“社区合伙人”,打造熟人社区、信任社会。此外,服务是最好的治理,要奔着群众实际需求去,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让服务工作贴近群众、真实有感。
通过“小切口”,聚焦基层治理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持续推动点上经验总结、面上案例复制,实现党建引领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双向赋能。据悉,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改革办将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定期邀请基层工作者,讲述从“微”处着手,“实”处发力,分享党建引领基层“微议事、微空间、微力量、微服务、微改革”的特色治理故事,传递他们的心声与思考,交流推广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和经验。
来源:潮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4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