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头部城市风云榜上,些许的风吹草动,总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在万众瞩目中,2024年宁波的GDP数据终于披露。
2024年,宁波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8147.7亿元,增长5.4%,占全省的比重为20.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至此,一个悬念也终于落地——宁波赶超天津,晋级全国城市第11位!
这也意味着,继杭州之后,承担着“经济大省挑大梁”重任的浙江,又有一座城市向十强榜单发起冲击。
宁波东部新城风光 袁佳颖 摄
进位!迎来历史最佳排名
就像马拉松赛场上,选手们总是以“集团”的形态前进。全国万亿城市的榜单中,3万亿、2万亿、1万亿区间的城市,也构成鲜明的阵营化趋势。
榜单前9位的城市,在2023年都已迈入了2万亿的行列,与后面的城市拉开了身位。其中大部分城市,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生态位,变化空间相对较小。
相比之下,同属一个“集团”的第10-第15位,变数就多了不少。因为前后位次的GDP差距普遍都只有几百亿,戏剧化的城市逆袭战,增加了不少看点。
尤其是被称为十强城市“守门员”的第11位争夺,宁波和天津之间花落谁家的讨论,从去年就开始发酵。
2023年第一季度,宁波的GDP为3801.8亿元,天津为3715.38亿元。不过,全年宁波的GDP仍然落后天津284.47亿元。
进入2024年,两座城市的竞争更加胶着。
极氪汽车生产线 宁波市委宣传部供图
第一季度,宁波再次领先天津,并得以延续领先优势。2024年上半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7.9亿元,同比增长5.4%;而天津的地区生产总值为8191.12亿元,同比增长4.9%。
前三季度,天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673.87亿元,宁波为12644.3亿元,虽然天津略微领先,但是差距只有不到30亿元。
全年的数据看,2024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8024.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
同期,宁波地区生产总值为1814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宁波建立了超100亿的领先优势。
而对比宁波过往的排位,全国第11城的位次,也已经追平了宁波历史最好成绩。
历史上,宁波曾在1996年超过青岛、大连、沈阳、武汉、南京等城市,GDP排名全国城市第11位;2005年,宁波GDP再度触达11位。这一段时期,宁波GDP排名一般在第12位—13位之间。
“宁波在进出口贸易和外资利用等方面做得很好。”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秦诗立认为,开放给宁波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也是宁波争先进位的重要动力来源。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码头景象 吴梦凯 摄
不过,有益就有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外需低迷也导致宁波城市排位迅速落后。2009年,宁波GDP排名一次性被成都、武汉、沈阳、大连超越,随后又陆续被南京、长沙、佛山超越,位次也掉到了15-17位区间。
因此,再次逼近全国十强的宁波,与其说是“黑马”,不如说是重回“高端牌桌”。
从2017年冲击万亿城市开始,宁波开启新一轮的进位之旅。三年之内连续超越佛山、长沙、无锡、青岛,在第二集团军中挤到了前列。
“宁波在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方面,都处于一个比较前列的位置,这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秦诗立认为,近年来,全国主要城市经济竞争版图上,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而处于其中的宁波,在经济上得以与长三角共生共赢。
此外,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和先进服务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宁波做得很有特色,“三融合”构成了宁波持续进位的底层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宁波在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方面,都能在全国领先的原因。”
撞线!全域破千亿指日可待
就像高手过招比拼的弱点,城市排位赛上,有时候,决定一进一退的,不是亮点和优势,而是短板和增量。
作为一个人口不到千万、资源优势不突出、地域面积也并不靠前的城市,宁波之所以能够与众多省会和人口更多的城市一较高下,重要原因来自于均衡。
在宁波的十个区县中,“433”的发展阵营非常明显。
鄞州、北仑、慈溪,是头部经济强区(县市),三地齐头并进,2023年GDP分别处于2800亿元、2700亿元、2600亿元段位;
海曙、镇海、余姚,则处于腰部,2023年GDP处在1400-1600亿元区间;
而宁海、江北、奉化、象山,则处于第四梯队,GDP处于千亿上下。
目光向内看,2024年,宁波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是撞线。
江北区城市风光 江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继2023年宁海GDP破千亿之后,2024年,江北、奉化双双撞线千亿,晋级千亿区。
作为宁波面积最小的区,从年初开始,江北区就把“高质量冲千亿”作为发展目标之一。根据该区的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预计江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0%左右,突破千亿大关,发展站上新台阶。
2016年撤县设区的奉化,也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高分答卷。据初步统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5.5%左右,有望突破1100亿元。
奉化城市风光 樊建威 摄
至此,宁波的各区(县市)中,只有象山一地没有达到千亿。而且,象山距离千亿县仅一步之遥,这意味着宁波全域破千亿也指日可待。
据象山县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预计象山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900亿元、增长4%左右,总量全省排名有望再进位。
“江北本身处于城市核心区,发展基础很好,经济超千亿是必然的;奉化虽然被划入城区晚,但是深度融入主城区也带来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在秦诗立看来,宁波的均衡,源于城市发展的“惯性”,宁波各地区虽有一定的差距,但总体来说差距不大,并且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能够以较为一致的步伐向前迈进。
并且,经济形态丰富的“后发县”,往往能带来更大的增长潜力。“比如近年来象山大力开辟的海洋经济新赛道,包括海洋旅游、水产品、海洋生物医药等,未来都是宁波潜在的增长点。”
除了双区撞线千亿,宁波还有另一大看点——鄞州撞线3000亿元。
鄞州区城市风光 徐丹 摄
2022年,鄞州区曾以2734.8亿元的GDP成绩,超过杭州市余杭区,首次成为新的“浙江第一区”。这也是宁波的区(县、市)首次坐上这把交椅;2023年,鄞州区地区生产总值2803.3亿元,同比增长4.5%。
鄞州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鄞州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3000亿元,总量实现历史性跃升。
这意味着,鄞州将和余杭一起,成为全省唯二跨入3000亿元门槛的区(县市)。
“全域均质发展,也会推动形成更加均衡、协调的城市发展格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认为,宁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没有山区县的存在,这是宁波的先天优势。而得益于当年的“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各县(市区)都建立了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差异化布局,避免了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制造业底座结实稳固。
“未来,全域破千亿将进一步提升宁波的城市经济实力,在城市GDP规模上,有望带来更可观的增值。”吕淼说。
触新!锻造未来增长新势能
高手对决比内力,城市竞争看势能。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面临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
对于宁波这样外贸依存度高、第二产业占比高的城市来说,外部环境和有效需求将直接决定增长空间。
激智科技的生产车间 宁波市委宣传部供图
见微知著,近几年的出口“明星”、对外贸出口有着巨大拉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景气程度大不如前,就颇为值得警惕。
危机中,有的城市疲态尽显,有的城市则在深度筑底、积蓄新的发展势能。如何在危中育机,加速产业触新,锻造未来增长新势能,是宁波亟待破解的问题。
最近,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就值得借鉴和思考。
不管是“宇树科技”发布的B2-W机器狗、“云深处”出品的机器人“绝影X30”,还是“深度求索(DeepSeek)”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V3、“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杭州“六小龙”企业,都是基于“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数字基因,开展产业的深度拓展和赛道挖掘。
为了让数字经济的优势,赋能产业升级,近几年,杭州还做了一件不太为人所关注的事情——打造全国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地,为产业高端化找到了“船”和“桥”。
“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为综合实力的比拼。”吕淼分析说,过去城市只要有支柱产业,就会有高GDP,但现在不仅仅需要有产业链群的扎根,还需要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完善、创新资源的育引等方面。“在城市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叠加外部资源要素赋能,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均胜电子生产车间 宁波市委宣传部供图
与杭州殊途同归。相比杭州的由“数”转“实”,近年来,宁波则大力推动由“实”转“数”,推动产业触新。
宁波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行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今年,宁波还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垂直领域大模型和智能算法研发应用,打造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15个以上,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试验中心建设,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基地。
此外,宁波也积极谋篇“未来产业”。目前,宁波已定下布局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元宇宙、未来能源、空天科技、未来海洋等九大未来产业“赛道”。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往往可以迸发出新的活力,比如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都是宁波有基础,可以发力的赛道。”秦诗立认为,宁波的优势是在于它本身的工业基础,特别是以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势。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时代新阶段,进一步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势能。
甬江科创区镇海片区 镇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望南京“项背”的宁波,还有亟待补齐一块重要的短板——科教人才。
得益于高校密集、院所林立,同属长三角城市的南京,科创优势十分突出。2025年南京“新年第一会”也明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南京的科教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正式建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在今年宁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教人才也成为重点的发力方向。今年,宁波还将实施博士后“双翻番、三覆盖”专项行动,目标新增博士1700人以上、新来甬大学生4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5万人。
宁波东部新城全景 袁佳颖 摄
跳起来摘桃子。早在2021年,宁波就曾提出“2025年GDP总量破2万亿元、进入全国前十”的目标。如今冲刺在即,这个“桃子”,宁波能摘到吗?
来源:潮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