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江南现存最完整的北宋木结构建筑。其精妙的榫卯结构、藻井悬链线设计及防蛀工艺,不仅暗合北宋官修建筑经典的营造智慧,更被学界视为解码中国木构巅峰技艺的“活化石”。
保国寺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它的大雄宝殿以其精密的构造和复杂的结构著称,整个建筑未使用一枚铁钉,而是依靠精准的榫卯技艺将斗拱巧妙连接,使得各个建筑构件紧密相连,共同支撑起重达50余吨的殿堂屋顶。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徐学敏:“明显地看到大殿的一排柱子是倾斜的,它不是跟地面垂直的,我们在古建筑界把它叫作侧角,它这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承重屋顶的重量。”
除了精密的建筑技艺,保国寺还被称为中国木构巅峰技艺的“活化石”,这与一本名为《营造法式》的书有着莫大的关系。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徐学敏:“《营造法式》刊行于公元1102年,这本书是当时朝廷颁发的一个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建筑的营建标准,那么保国寺大殿建成于公元1013年,要比《营造法式》的刊行要早了90年,但是《营造法式》里面记载的一些技法,现在只能在保国寺大殿所看到。”
不论是保国寺大殿前槽布置的三个镂空藻井、前高后低的厅堂式构架体系,还是虾须栱的独特运用、拼合柱的巧妙设计,这些都能从《营造法式》中找到相关记载。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徐学敏:“在保国寺大殿里面我们去对应《营造法式》,我们初步统计了下。一共有12处之多,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推论,保国寺大殿里面的一部分,当时认为比较科学的营造技艺,被《营造法式》这本典籍这本标准所吸收,这个我觉得也是保国寺大殿在正史的这个角度上来看,它的价值所在。”
如今的保国寺已褪去缭绕香火,却在檐角斗拱间续写文明传承。近年来,保国寺开展研学课堂、非遗工坊等活动,宋韵木构化作了立体教材,古建测绘仪替代了传统香烛,消逝的烟火气正以文化薪火的形式重生。
记者:王宇权 高家晅 陈彦如
来源:宁波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