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今天4时34分正式进入!凉风有信

2025-08-23 07:23:46 张灿毅 责编:王霄轩发布:张灿毅 责编:王霄轩

天高云影淡

日远树阴长

今天4时34分

我们迎来处暑节气

潮热的黏腻像层湿棉絮裹在皮肤上,没来由的烦躁上心头,人们总盯着盘桓不去的暑气,却忘了这个立秋之后仍带夏味的节气,藏在“处”字里的真意。

“出”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暑气至此而止矣”,这里的“止”并非戛然而止的断裂,更像一场漫长的谢幕。

民间常说,立秋之后还有十八天的“地火”。那是积攒了一整个夏天的热气,不会因立秋的名头戛然退场,得在时光里慢慢蒸腾、缓缓散去。

十八天过后,午后阳光依旧晃眼,早晚却悄悄洇出凉意。就像老辈人说的“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昼夜的温差,正悄悄撕开夏与秋的交界。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顾光辉/摄

等到下一个节气白露登场,那股沁入骨髓的凉意才会真正铺展开来。

白天的暑气逼人里藏着盛夏的余韵,夜晚的凉意渐生中透着秋日的序曲。昼夜温差撕开的裂口,是自然在教我们接纳“并存”:人生路上,总有新旧交织的时刻,不必急于切割,学会带着过往走向前方,才是从容的智慧。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顾光辉/摄

宋代苏泂在《长江二首・其一》中写“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正是这份“难得” 让凉爽显得珍贵;而“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的心境,更给了我们启示:凉热交替本是常态,如同生活中的起伏,守住内心的宁静,便不会被外界的波动裹挟。

将处暑称作“出”暑,恰是对这份渐变的精准注解。

“处”暑

“处”,除了“止息”,还藏着“相处”的深意。面对善变的时节,古人早已用千百年来的实践,写下与自然共处的答案。

处暑

饮食里藏着细腻的应对

处暑吃鸭,用食材的特性中和时节的脾性,是祖辈传下的智慧:鸭肉性凉,既能给熬过苦夏的身子补点元气,又能防秋燥偷偷找上门。

舌尖上的讲究,本质上是对自然的“顺势而为”:知道时节要转凉,便提前为身体打底;明白秋燥要登场,便用温和的方式化解。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顾光辉/摄

处暑

劳作中藏着虔诚的敬畏

沿海地区的开渔仪式上,渔民们祭海祈福,目送渔船驶向深海——这不是征服,而是约定:取之有度,敬之有方。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谢定会/摄

田野间,人们祭祀土地公,叩拜的实则是世代相传的体悟:当汗珠落进田垄,当犁铧划开新痕,大地才肯捧出饱满的谷粒。这份你来我往的默契,是刻在骨子里的感恩。

处暑的妙,正在这慢悠悠的过渡里:它用凉热交替的日常,教我们懂“渐变”的深意;用祖辈传下的习俗,教我们学“相处”的智慧。

当我们懂得接纳暑气慢慢退场,懂得用习俗与自然对话,便真正读懂了这个节气——它是夏的温柔收尾,也是秋的轻盈序章。

封面图/题图: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顾光辉

文字:石承承

制图/编辑:汪心质

来源:宁波发布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