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关爱却从未离场。
对于无数新就业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而言,暑假是一场甜蜜的“迁徙”。这个夏天,有7.6万“小候鸟”们从家乡振翅而来,奔赴宁波,只为一场期盼已久的团圆,而这座城市,也以一场温暖接力,回应了这份团聚的渴望。就让我们透过三个关键数据,解码宁波“小候鸟”关爱服务工作背后的深度与温度吧!
7.6万
是今年暑期来甬与家人团聚的
“小候鸟”人数
不仅是数字,更是被守护的童年

7.6万,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7.6万个需要被看见、被呵护的童年。如何精准地找到他们、服务他们,成为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宁波的答案是从“人来找服务”到“服务去找人”。今年暑期前夕,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相关部门,会同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妇联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来甬“小候鸟”群体假期关爱服务机制的方案(试行)》,全面启动暑期“小候鸟”关爱服务工作,构建信息采集贯通、安全防范强化、社会服务提质等三大机制,全面发动,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协同做好“小候鸟”安全保障、活动安排、环境融入等关爱服务工作。
在这一机制引领下,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关爱网络迅速铺开。市委政法委统筹各级政法部门,开展“小候鸟”群体人身安全、合法权益保护行动;市公安局全面开展“小候鸟”群体来甬信息排查工作,会同市数据局建立信息采集和数据贯通共享机制;市民政局将“小候鸟”群体中的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畴,落实分类保障机制,切实承担起兜底保障责任;市妇联发挥妇女儿童驿站作用,组织开展各类体验活动,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
这7.6万个数字的背后,是多部门高效协同的数据摸排和机制筹备,是这座城市对7.6万个家庭的郑重承诺:“你们奔赴团圆,我们负责守护”。
5116处
是累计排查整改各类风险隐患的数量
看不见的守护,看得见的安全

“我们不只是登记一个名字,更是要为他们守住一个平安的夏天。”这个暑期,宁波全面开展隐患排查、重点巡查,健全快速响应机制,筑牢“小候鸟”安全防火墙。市委政法委、市委社会工作部、公安、水利、住建、消防、卫健、应急管理等部门,聚焦“人身安全、居家安全、心理安全”三大领域,依据自身职能,完善“安全防范教育+重点领域安全防护”工作体系,建立“排查—干预—演练”闭环机制。
智能科技让安全防护更加精准高效。在鄞州区瞻岐镇的水库边,当有孩子靠近危险水域,智能警示牌会立即发出警报:“滴滴!危险警报!”今年夏天,公安部门在高风险水域布建了4060余个前端感知设备,运用热成像、雷达探测和无人机技术,构筑了一道7×24小时不间断的数字化防溺水防线。

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也在同步推进:市水利局印发《防溺水事故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地对野塘、河道增设警示标识;市住建局制发图文并茂的《工地“小候鸟”关爱指南》,对危险区域和行为做出重点提醒;市消防救援支队对出租房、沿街店铺等重点区域开展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在江北区,针对姚江段、河道埠头开展“拉网式”排查,增配备救生圈130个,加装新型防护网700余米。

安全教育也从“说教”变为“体验”。在镇海区河头村网格反诈小课堂上,“小朋友们,玩游戏能随便加陌生好友吗?”“不能!因为那可能是骗子!”孩子们清脆的回答回荡在课堂内。在北仑区海棠社区,通过“小交警”沉浸式的体验,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从“人防”到“技防”,再到“心防”,5116处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改、980余项消防设施老化、救生设备缺失等问题整改,体现的是宁波将安全防线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的前置延伸,是为孩子们撑起的一把最坚固的“安全伞”。
16.6万人次
是今年暑期全市累计开展
“小候鸟”群体各类服务的人次
从“有温度”到“有品质”的服务升级

“我和丈夫都是外卖骑手,老人不在身边,往年只能把孩子反锁在家,送单时满心都是牵挂。”海曙区高桥镇外卖骑手胡女士的困境,是许多家庭的缩影。今年,高桥社区暑期托管班的开设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工作间隙,手机微信群里社工发来的女儿笑脸照片,让她倍感安心与感动。

今年暑期,宁波以“精准化”破题、“普惠化”提质、“多元化”聚力,着力构建“课业辅导+兴趣拓展+心理关爱”的服务链条,累计开展各类关爱服务16.6万人次,推动“小候鸟”关爱从“有温度”向“有品质”全面升级。
市总工会、关工委会同团市委、教育局开设“假日学校”“爱心托班”,推出讲座、课程及公益服务4500余场;市文广旅游局、文联、科技局联动各大文化场馆,推出非遗手作、甬剧体验等活动87场,吸引6000余人次参与;市卫健委开展“小候鸟”心理健康课程412场,引导他们“看见情绪,拥抱真实的自己”。

各地社区也积极行动,打造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海曙区太阳社区策划“职业体验日”活动,“小候鸟”走进顺丰快递网点体验父母工作的不易;宁海县车河社区组织“小候鸟”社会实践,前往枫槎村研学、食品厂参观;象山县海宁社区链接社区社会组织力量,设置课业辅导、手工体验、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课程;高新区广贤社区社工在网格化走访中了解到孩子们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主动对接法院资源,策划“模拟法庭”活动,为“小候鸟”开启一扇法律启蒙之门......


这份温暖的守护,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发动各方力量,将关爱服务延伸至每一个“微单元”,全市累计发布志愿者岗位5200个,招募“暑期辅导员”等志愿者3.1万余人次。在这支爱心队伍中,幼儿园老师严妍娜的故事尤为动人——她从一名曾经的“小候鸟”成长为志愿服务的践行者,用15年时光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温暖蜕变,让这场关爱接力充满了延续的力量。

数字是静态的,关怀是动态的。宁波正用务实的行动,告诉每一位“小候鸟”:这座城市,也是你们的家。暑期虽已结束,但守护不会止步,“我们将持续完善‘小候鸟’关爱服务长效机制,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共同守望这些城市的‘小候鸟’。”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愿每一次相聚都更安心,愿每一程成长都更温暖。宁波,正努力成为所有孩子平安、温馨的港湾。
来源: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融媒体中心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