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傍晚,甬江街道朱家社区的小广场上就会响起阵阵动感的电子乐。“明哥曳舞团”的十余名成员们身着舞服,利落的舞步灵活跃动。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他们,用充满张力的舞姿,试图打破大众对“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
这支由居民周立明发起的鬼步舞舞团,从最初几人的自学摸索,到如今固定排练、偶有演出的规模,不仅是老年群体追求新鲜事物的缩影,更折射出银发经济浪潮下,老年精神文化需求的升级与蜕变。

“明哥曳舞团”
从“不信邪”到“活得很酷”
曳步舞跳出银发新姿态
周立明的鬼步舞事业始于偶然。2019年,当时退休不久的他在街边看到有年轻人在跳鬼步舞,激情动感、活力四射的舞步深深吸引了他。
“人家都说老年人跳不了这么快节奏的舞蹈,我不信邪,就想试试。”虽然没有舞蹈功底,但凭着一份热爱,周立明开始在短视频平台搜索鬼步舞的教程,不懂的地方就请教up主,也在网上得到了对方的耐心解答、指点。

周立明在练舞
就这样,周立明开始一个人在社区广场练习了起来,这也吸引了周围一些居民的目光。“很多四五十岁的居民看我跳得这么起劲,他们也感兴趣,就跟着我一起跳。”原本体重200斤的居民朱红,跳鬼步舞一两年后,足足瘦了四十多斤。舞团里,成员人均减肥10-20斤。
从动作拆解、练习基础步伐,到互相纠正动作细节,舞团的成长轨迹里,藏着中老年人的探索欲和意志力。他们不再满足于“带孙、买菜、看电视”的单一生活,而是主动拥抱潮流,用定制潮范服装、学习新舞种的方式,重新定义晚年的时尚感。
“不是老了就该‘服老’,我们也能靠自己的热爱,活成年轻人眼里‘很酷的长辈’。”队员李阿姨的话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舞团合影
精神需求的“升级赛”
从康养到滋养的银发经济新图景
在朱家社区,“明哥曳舞团”并非孤例。金舞鞋舞蹈队以民族舞演绎传统文化,让《茉莉花》的柔美在广场绽放;快乐阿婆队将“买菜砍价”“广场舞友趣事”编进舞蹈,用烟火气传递快乐;风华旗袍社的成员们身着定制旗袍,走秀时的挺拔身姿,尽显岁月沉淀的优雅。
这些文艺队伍的蓬勃生长,背后是老年群体精神需求的多元化爆发——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老年人的消费重心逐渐从“医疗康养”转向“精神滋养”,他们愿意为兴趣付费,为社交投入,为自我价值实现寻找出口,而舞蹈、模特等活动,恰好成为连接热爱与生活的纽带。

快乐阿婆队
社区赋能与价值重塑
文艺队伍成为“精神港湾”
社区与网格的赋能,则为这份热爱提供了生长的土壤。社区网格员会定期走进排练现场,倾听舞团关于场地使用时段、音响设备维护的需求,并通过社区工作机制快速协调解决。这种“精准对接需求”的服务,不仅让文艺队伍少了后顾之忧,更让老人们感受到被重视——他们的兴趣不再是个人小事,而是社区共建的重要部分。
对老人们而言,这些文艺队伍早已超越“娱乐组织”的范畴,成为重塑社交圈、找回自我价值的“精神港湾”。排练时的互相鼓励、表演后的共同庆祝、出游时的彼此照料,让他们重新建立起紧密的社交联结。更重要的是,当自己的舞姿被路人称赞、当排练视频在社区群里收获点赞时,老人们感受到的,是“我依然能为身边人带来快乐”的价值感。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远比单纯的锻炼身体更有意义。
银发经济浪潮下,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延伸,老年教育、文旅、体育等领域消费潜力无限。朱家社区的老年文艺队伍,正是老年群体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缩影。
从明哥曳舞团到各支舞蹈队、风华旗袍社,老人们以对文艺的热爱,证明自己能紧跟时代,更让他们在银发经济浪潮中,稳稳找到快乐与价值,“潮”涌出晚年生活的蓬勃新篇。
全媒体记者:吴天云
编辑:孙奕然
来源:江北发布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