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留少年时,总有少年来。
宁波自古硕儒辈出,宋代王应麟,明代方孝孺,清代万斯同、全祖望等等,其间不乏惊涛骇浪的故事。可一位少年“七天七夜盯着竹子”格竹的区区“傻事”,却被最多人津津乐道。
这少年正是王阳明。
553年过去了,曾经少年已是受人膜拜的“心学大家”,在他的“故里”,每年10月31日诞辰日前后,都会迎来“阳明粉”的集中朝圣,“朝”的是什么?不同时代藏着不同答案。
今天,2025阳明心学大会在宁波余姚启幕,借着这场重头戏,我们去寻一寻这个553岁的“老翁”。

世界阳明学大会。(资料图,余姚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一)
初见阳明心学,不免觉得晦涩,但若纵观王阳明多维人生,又觉得豁然开朗。
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出生在余姚北城龙泉山北麓的一座民居内,即今天的王阳明故居核心区域:瑞云楼。
这位天蝎座男孩常常“想太多”,他想做“天下第一等事业”。可少时,他似乎跟这宏大目标不沾边,“做游侠、学骑射、迷辞章、悟道学、参佛学”,别人眼中的“五溺”少年。
成年后,也是命运多舛,历尽科举不第,贬谪受诬等坎途,幸而,他仍怀抱“光明心”,志若鸿鹄,终于等来开挂时刻:“龙场悟道”,立德、立功、立言。
王阳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心学,即突出“心”,注重发挥“心”的主体性、能动性,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组成部分。

王阳明故居前的新建伯牌坊。(余姚市委宣传部 供图)
这一思想结晶,在五千年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史上,扮演着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重要角色”——
是对先秦儒家正统思想的重新贴近,是对南宋“陆九渊心学”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朱熹理学”学说的指正与改良,使儒家思想再次回归人类道德层面,这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而文化从来离不开养育它的水土,在宁波寻访王阳明,既可向前追溯,又能向后延展。
从楼郁等北宋“庆历五先生”,杨简等“淳熙四君子”,到王应麟、方孝孺、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一千五百多年间甬上学者的思想体系、经典著作,构成鲜明地域风格的“浙东学派”与“宁波学”体系,有“一枝独秀”,更有“繁花似锦”。

阳明文创。(余姚市委宣传部 供图)
今年3月14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繁荣发展港城文化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行动方案》,将“推进包含阳明文化在内的‘宁波学’文化体系建构研究”置于战略高度,使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为宁波“名城名都”及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注入澎湃的文化动能。
(二)
“文脉浩荡”与成为“发展动能”,是两个维度的事。
以“汲水”比拟,前者是大江大河普润万物,后者是深挖“清泉活水”泽被后世。
王阳明纵有魅力,但要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灵魂的凝聚、意志的展示、人心所向的力量,并非自由生长可得,而要与城市经济、人文有机统一,既需顶层宏观谋划,久久为功,也需“捏碎揉圆”的内化,是“技术活”,也是“良心活”。

《阳明东路 焕然一新》王胜 摄
今天,我们所见的王阳明故居——五间二弄的精致二层木楼,已有近600年历史,对于承载王阳明精神的古老建筑和文物,地方党委政府倾注大量心力,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开展王阳明思想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以确保珍贵的遗产能够得以完好地传承下去。
故居修缮历经十年“长跑”,投入近亿元,2006年上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天阁等一大批王阳明文化地标整装再现,建“阳明史迹档案库”,搜寻王阳明珍贵书迹、手书,筹办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次国际性阳明学会议,推行阳明文化“六进”工程等……“阳明文化”已然编织进宁波现代城市发展的经纬,同频共振、相生相融。
如今的宁波城,何处不“阳明”?全城四百多家企业打着“阳明号”,余姚122所中小学校中以“阳明”命名的有12所。可见,即便不是每个宁波人都能深刻地理解王阳明,但都有意无意与他发生着联系。

2025年7月27日,姚剧《王阳明》在贵州省北京路大剧院交流演出。(余姚市委宣传部 供图)
这种关联埋下一颗种子,一触即发。
王阳明“事上磨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创新创业需要的,正是这种将理想化为实践的果敢睿智与韧性执着。
宁波企业家群体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实践者。
双鹿电池70年做一颗好电池,其智能锁电池销量、碱性电池生产规模均位居全国第一;一块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舜宇”镜片,是在4间低矮平房里起家;一个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创新孵化模式培育出17家规上企业……
还有一组更为普遍的群像:余姚书画院的计文渊,用40年促成流落日本200多年的《思归轩赋》墨本书迹回归余姚;“90后”李福彬设计阳明潮玩让年轻人读懂先贤;更多“阳明粉”或在茶余饭后聊阳明,或组局读书会品读阳明著作,当地零零散散的阳明群落至少数百个。
放眼全国,哪个城市,能有这样的集体记忆?一个人,一种文化,真的就长到地域血脉的根处了!

2025年10月18日,在阳明古镇秋雨书屋举行“解码阳明文化 共读先贤故事”新书推荐会。(余姚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三)
今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上,宁波将一份特殊的“市礼”——影印自《四明文库》的明刻本“王阳明文录”,赠予日本长冈京、上田、益田等友好城市。这份承载五百年东方智慧的文化瑰宝,再次以“信使”的身份,在国际舞台上闪耀光彩。
这背后是宁波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的先发优势和不懈努力。
“文化出海”是“十五五”时期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
宁波,一座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点、坐拥“陆路末梢、海上大门”的城市,自古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枢纽。

宁波舟山港 汤建凯 摄
唐代时三江口码头就已千帆竞发,中国的青瓷与典籍经此走向世界,异域商品与艺术由此传入中原。宋代市舶司设立,“海丝之路”兴盛到元代庆元港的繁荣,“东方大港”吞吐的不只是货物,更承载着制度、技艺与思想的流动,宁波始终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超级联系人”。
在当下,宁波更深挖其贸易通商和文明互鉴中的特殊角色,聚力实施阳明文化全球传播联盟构建工程、溯源研究传承弘扬工程等“六大工程”,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推动中国优秀文化对话世界,这于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国都意义重大。
由宁波主导的阳明文化海外平台,如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播基地、海外传习基地和高校联盟等,聘请“阳明文化海外传播大使”,搭建起连接全球的文化纽带。遍布130余国的海外宁波人,既成为阳明文化的天然传播者,更是跨文化转译的“在地化”桥梁。

阳明文创系列(余姚市委宣传部 供图)
在保加利亚,王阳明仿真机器人首次“漂洋过海”,执笔蘸墨,写下苍劲有力的“知行合一”。
“阳明文创”设计大赛链入全球顶尖创意平台——米兰设计周,青瓷茶器、竹编书灯等作品将心学智慧转化为现代美学符号。
“阳明文化海外拼图”调动全球网友共建文化地图,“阳明故里”邮戳和 EMS 封套、外贸产品包装加贴的“阳明故里唛标”等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全球公共文化产品。
今天,当我们站在王阳明诞辰553年的历史坐标之上,回溯阳明心学穿越时空的旅程,恰是中国文明观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的生动注脚,这份文化自信必将在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中彰显其更深远的普世价值。
记者:陈醉 通讯员:高嘉鸣
来源:潮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