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张月
大家好,欢迎收看宁波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宁波电视台《第1发布》。今天我们的“乘帆三万里 逐浪八千年”宁波海洋文化时空对话系列发布的第六期,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从事镇海口海防遗址研究工作的卜老师,为大家讲一讲在明清时期宁波的海防故事。卜老师,你好。你好,主持人。在我们身旁的这个炮台是不是镇海口海防遗址群当中的一部分?

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卜汉文
是的。这个海防遗址叫镇远炮台,是镇海口海防遗址诸多炮台中的一个。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它炮台内侧,脚底下这个石子路面就是当时铺就的路面。距这里不远处,大概有600米左右的样子是小浃江和甬江的入海口。150年前也就是清代中期的时候,周边大部分其实是滩涂地。
杭州湾南侧,小浃江和甬江入海口,这一个区域称为“镇海口”。它的地理位置是比较优越的。从魏晋南北朝经济中心南移以来,向内连接浙东内陆和京杭大运河的辐射区;向外的连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一部分的东洋航线和南洋航线。在文献记载中,把这个镇海口也称为“镇海关” ,我们一般称誉它为“两浙咽喉”、“浙东门户”。
我们所在的镇海口海防遗址群共有十四处,分布在我们周边甬江北和甬江南岸的大范围的这个区域内。它的建造是有一个长时段的过程的,
就是明清,大概有一两百年的过程。在明代是为了防备海盗和倭寇,来作为这个海疆防御的应对的。距我们不远处大概三四公里的样子,“招宝山威远城”就是当时抗击倭寇的地方,重要的军事要塞。在我们西南方向不远处,两公里,有一个叫戚家山。它的山顶上有一个兵营遗址叫“戚家山营垒”,据传当时是戚继光等抗倭将领,当时是在那扎营抗击倭寇的。而且戚家山那个山的名字,也是因为戚家军这个名字而来。
鸦片战争失利之后,清政府在镇海口这一个区域内,修建(新增)了一系列的炮台。当时构建的这个防御体系,在就是1883年到1885年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中法战役镇海口之役的胜利。
主持人 张月
您提到了这个战争的胜利,我想就离不开战士们的英勇奋战。那么说到镇海口之役,我们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爱国将领吴杰。
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卜汉文
是的,吴杰是当时镇海炮台的守备。清廷和法国爆发中法战争是在1883年,法国军舰沿台湾沿海北上,在1885年3月叩关侵犯我们镇海口。当时吴杰是率部队在这里英勇抵抗,然后亲自击发大炮,重伤法国的军舰。然后法军受此挫败之后撤退,法国将领“孤拔”(在)军舰上去世了。吴杰故居以及吴杰纪功碑就是这一段英勇抗击历史的实证之一。
主持人 张月
现在我们触摸到这些夯土、石块,仿佛历史的余温还能感受得到。但是将士们的身影,以及当时震天的炮声,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用科技手段,一起来复原一下当时的镇海口之役。
卜老师,您看这里就是我们按照历史资料复原的镇海(口)炮台的局部。您给大家先介绍一下炮台当时它的结构,以及人员配备是怎样的情况。
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卜汉文
我们现在是在建模的镇远炮台的外侧。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以及文献记载,下面这个灰色的条石就是当时镇远炮台的地基,上面土黄色的部分是三合土夯筑成的炮台的主体。因为它当时位于小浃江口,地下水位特别高,为防止垮塌会在条石外侧打木桩,做一个加固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只是炮台外侧的部分,至于它的里面还有好多设施。(有)炮室 营房 瞭望用的哨楼,以及兵员生活用的厨房、水井等一类的生活设施,可以说是“设施完备、要素齐全”。一般情况下,一个炮台会配置守台官1员,守兵40名左右。它在构筑防御体系的时候,不以单个的炮台为主体,而是把炮台设置在整个镇海口海防体系中。
主持人 张月
卜老师,你看我们今天讲述了这些海防遗址的一些点位,我想它们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同时也蕴含了我们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铁血精神。
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卜汉文
是的,主持人。宁波有千年港城淬炼出的“弄潮精神”,历代先民中有搏击风浪、勇拓海路的人,也有抵御外侮、舍身为国的人,(这)已成为宁波这座海洋城市的文化基因之一。
镇海口海防遗址是我国近代军事工程中,海防炮台发展的又一实物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军事和社会价值。是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强暴、抵御外侮、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甬江南岸的4座炮台科学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中,将会以遗址公园的形式向市民开放,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开放时间应该是今年下半年,到时候大家可以近距离接触历史遗迹。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