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小豆子大营养,中国农大“小而美”项目援非故事

2025-03-24 10:08:11 编辑:孙薇 责编:徐佳艳

最近,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在北京举行发布会,介绍《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实践》“小而美”项目篇和绿色发展援助篇。

潮新闻记者关注到,中国农业大学“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入选《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实践》“小而美”项目。其入选理由有二:一是,该项目在推动非洲项目地农业增产、营养改善和减贫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小豆子,大营养”项目是中国高校参与国际发展、社会力量推动“小而美”合作的典型。

“小豆子”,如何在非洲实现“大营养”?其又如何成为中非合作的生动实践?日前,记者走进中国农业大学,寻找这个“小而美”项目背后的故事。

一杯豆浆,引发一场关于营养的变革

《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实践》是中国政府介绍对外援助理念、对外援助项目进展及成果的国际交流平台,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创办,迄今已连续发布6期报告。

武晋在发布会上介绍“小豆子,大营养”项目

第6期报告发布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执行院长武晋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介绍了学院李小云教授团队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合作开展的“小豆子,大营养”项目。

“入选‘小而美’,不仅肯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在国际发展和中非合作领域的实践经验,也展现了中国农业科技助力全球南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武晋如此认为。

据了解,“小豆子,大营养”项目,也是中国农大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精彩注脚。

说起这一项目,还得追根溯源至中国农大团队自2011年起开展的中非“小技术,大丰收”项目。当时的“小技术”项目,同样是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示范玉米密植增产技术。该项目自2018年起,陆续推广到莫罗戈罗省全省范围,项目技术方案也成为莫罗戈罗省政府主推的玉米种植技术。

从只有一村一户加入,到推广至10余个村庄、超过千户,参与者的玉米收成平均翻了一番以上,当地农户们增加了收入,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情况都有所改善。“‘小技术,大丰收’项目,还曾入选联合国南南合作最佳案例。”武晋介绍说。

坦桑尼亚“玉米和大豆项目”立牌

自2021年开始,项目升级为“小豆子,大营养”,开始推动种植、玉米大豆间作轮作技术和豆制品加工示范,提升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营养水平。随着项目推进,大豆种植在当地推广,豆浆也成为了颇受当地居民欢迎的“中国饮料”。

新一期项目,将在前期玉米大豆套种、豆浆制作技术分享的基础上,在当地小学试点提供免费豆浆,推动形成以小农户为中心的农业种植加工与营养健康相连接的综合技术系统,并加强小农户与市场的链接。

从“小技术,大丰收”项目,到“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如果说前者着重于‘吃饱’问题,那么后者则侧重如何‘吃好’。”武晋说,“中国农大团队的实践,在坦桑尼亚成功实现了这样的跃迁。而这,也是这个‘小而美’项目的意义所在。”

一项技术,让“一粒种子”的能量大大迸发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个项目的带头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当年,正是他拉开了“小技术,大丰收”项目的序幕。

李小云教授团队在坦桑尼亚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2010年,在世界银行工作的李小云走访“坦桑尼亚南部粮食走廊建设”的可研论证工作时发现,作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产量却非常低,平均亩产只有75公斤左右,这相对于同期华北平原动辄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中国,差距无疑非常巨大。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距?李小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是土地贫瘠吗?似乎并不是这样。

经过调研,李小云发现了问题所在,“受当地条件所限,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留种质量不佳导致出芽率低,其二就是种植密度不够。也就是缺乏科学种植的实践与经验。”

李小云和团队成员提出了“平行经验”的概念,就是在考虑当地实际的基础上,采用那些最简易、最朴素、最容易被当地农民接受和采用的技术。

深入村庄搞调研后,他们选中了坦桑尼亚东部莫罗戈罗省的佩雅佩雅村进行试点,并设计了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的方案。这套方案考虑到农户普遍没钱购买化肥,设计了以合理密植、间苗、中耕除草保墒为核心的,不施化肥的旱作密植种植技术。因为没有灌溉,化肥的利用率很低,而密植和中耕除草等都是劳动密集,不要过多的外部资金,就能实现玉米在低水平基础上的提升。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坦桑尼亚团队和农户在田间观察大豆生长情况

团队成员周圣坤老师想到用“播种绳”直接教当地人播种,一试,效果不错。为了让当地农户更好掌握这门种植技巧,团队成员集体学习了“播种绳”,以便当地人可以直观掌握播种间距。

作为这个项目的成员之一,武晋也曾多次在莫罗戈罗省的田地里,拽上绳子,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户“播种绳”的正确使用方法。“绳子每隔30厘米系一条彩带,用以标记播种的点。我们在田地里插上了木桩,播种时,把‘播种绳’两头绑在木桩上,农户们按照绳子上彩带的位置进行播种,这样就确定了精准株距。行距则通过摆放在垂直于‘播种绳’的一根长75厘米的木棍确定。一行播种完成后,农户们将木桩移到地上木棍的另一端,如此往复。”

采用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的第一年,当地示范户的产量就增加了3倍。很快,从佩雅佩雅村开始,玉米密植增产这个小技术在莫罗戈罗省的乡村逐渐推广开来。

“小技术,大丰收”项目,成功了。

其后,李小云团队又将项目升级为“小豆子,大营养”。因为,玉米是坦桑尼亚老百姓的日常重要主食,虽然口味好,但缺乏人体发育所必需的色氨酸和赖氨酸等营养元素。大豆则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也高。而坦桑尼亚农民本身有玉米套种鸽子豆的习惯,用大豆代替鸽子豆,可以有效改善当地饮食的营养结构。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演示使用豆浆机制作豆浆

农业一直都是国际对非援助的重点领域。但大部分国际援助关注价值链,关注产后加工或者市场,并没有关注到小农户的生产能力以及小农户技术采纳的限制性因素。发达国家以大规模农场为依托的资本密集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难以适应非洲小农户的生计特点,非洲普通小农户缺乏资本去购买拖拉机、良种、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因此很多国际援助支持的农业技术推广都存在“水土不服”。

“玉米密植增产与玉米套种大豆,源于中国农民长期应用、简单且富有成效的实用技术,也是我们希望同坦桑尼亚朋友分享的中国经验。”采访时,武晋告诉记者,“在过去,我们长期有过和非洲国家类似的阶段。在农业生产劳动密集的时代,我们通过合理密植、有机肥、间作、轮作等许多技术维持了我们的生计。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现阶段的非洲具备可操作性。”

一种理念,讲好“全球南方”共同发展故事

更重要的是,中国农大团队希望通过做好示范启发坦桑尼亚当地农户谋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这,恰恰是大家最愿意看到的。

10多年来,中国农大先后参与到这两个项目的师生已有20多人。学校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唐丽霞教授,也是其中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和当地团队成员合影

当初在设计“小技术”项目的时候,唐丽霞就开始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了。而真正去到非洲实地,则是2017年。她至今记得,2017年2月春节过后没几天,还在农历正月里,她就不远万里飞到了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为的是对“小技术,大丰收”项目的第一阶段进行评估。其后七年间,她又去了当地10多趟,因而亲身观察并体会到了当地因为种植技术的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加,由此带来的家庭变化及村庄村貌改变。

“时间一久,当地农户非常欢迎我们的到来。”唐丽霞说,“有时李小云教授没空前去,他们就会主动问起‘Proffor Li,怎么没来呀’?从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这个项目所寄予的希望。”

对于这份信任,老师们都觉得不能辜负。

和李小云一样,唐丽霞尽管是个文科教授,除了做好项目的实地调研、评估等工作外,她也尽可能地把自己熟悉的一些中国传统农具介绍给坦桑尼亚农户。

坦桑尼亚农户使用中国小石磨在磨豆浆

“我们做的是示范,所以我们不断地在升级这个项目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当地不断地挖掘有市场意识的农户。”去年,他们发现就有一个农户,在当地开了一家豆浆店,生意还挺好。可是看到那个农户加工豆浆的方法,唐丽霞觉得不对劲。

坦桑农户的做法,是把豆子煮熟后,再使劲挤呀挤的。这样的豆浆,虽也有豆浆味,却在营养和口味上差了不少。“我在那里看到后,就想起了我小时候,家里也有一个小石磨,可以自己在家加工豆浆。”唐丽霞说,“考虑到当地缺电,不适用我们常见的豆浆机。于是我们在中国网购了4个小石磨寄到坦桑尼亚,分送给莫罗戈罗省的4个村庄。”

其后,唐丽霞还在中国农大校园里找来一个非洲留学生,用当地的斯瓦希里语言,录了一个小视频,从泡豆子开始,教会他们怎么磨出原汁原味的豆浆来。据说,现在这4个小石磨成了村里的“中国明星工具”。

去年7月,中国农大团队还给他们带去了5个小型玉米脱粒机。“机子转一下,玉米粒就脱出来了,他们就特别开心,觉得中国的生产工具怎么这么好用、实用。”唐丽霞说,“我们就趁机告诉他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农村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一切,都是在鼓励他们对于未来的信心。”

坦桑尼亚农户使用玉米脱粒机

此外,大家还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坦桑尼亚当地官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户的主动性,让当地人能成为主导力量,也就是发挥了中国扶贫中常见的变输血为造血的方式。

从佩雅佩雅村开始,老师们试图在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时,让当地农民也参与其中,侧重传授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而避免过多的资本介入,也侧重带动当地政府人员主动来做这些工作。

这一点,从当地村公所的建设中就可以看出。在佩雅佩雅村,团队参与创建的第一个村公所还是黄墙红顶的中式风格。但从第二个村子瓦辛巴村开始,中国农大团队刻意退后一步,让当地政府主导主动去做。结果是,瓦辛巴村的村公所就非常具有当地特色了,因为从外观设计到颜色搭配大多出自当地村民之手。

“注重带动当地政府的能力建设,也是项目升级的内容之一。”唐丽霞说,“我们将其称为‘技术性经验示范’之外的‘制度性经验示范’。”

一方面,中国农大团队邀请当地上级官员多次访问项目点,增强当地政府官员不断前行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或在当地开展培训活动,或是邀请官员来到中国参观学习,实地观摩中国基层干部是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

“因项目经费有限,我们只能在每年的播种季、收获季或者趁寒暑假,去往坦桑尼亚推动和指导项目不断往前。”唐丽霞告诉记者,“只有真正激发当地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根本地推动当地像我们一样能够可持续发展。”


来源:潮新闻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