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示范,先锋引领。欢迎收看《锋领港城》。
(你好,新生活)我的“禾伙人”
农业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宁波在城乡协调发展的二十年间,有大批科技特派员穿梭山林、躬身乡野,坚持农业技术服务,助力产业振兴,提高农民收入。今天的《你好,新生活》聚焦科技特派员孙健,他深耕水稻种植领域,成为农民欢迎的“禾伙人”。
许跃进,海曙区种粮大户。他的种粮故事,得从20多年前开始说起。
海曙区种粮大户 许跃进:
这东西讲起来老长了。最早开拖拉机是生产队开的,生产队开好后面是自己开农资店了,化肥卖给别人钱拿不回来了,心想火大死了,自己种田自己卖好了。
生意上的小插曲,让老许从农资经营转而投身粮食种植。2005年,孙健作为科技特派员,开始服务老许等种植户。
一开始,老许对孙健说的这些农技知识并不买账。
海曙区种粮大户 许跃进:
我被他来的火死了,每天都来,这里来好去那里要听他的。
海曙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站长、科技特派员 孙健:
那时候他种地还是凭经验种地的,我跟他常常会因为一些施肥的问题,或者是我们插种的问题都会吵架。
孙健斯文的样子,或许让你以为,这是理论派和实践派的碰撞。但当他拿出一叠叠的工作记录,才知道他并非“纸上谈兵”。
海曙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站长、科技特派员 孙健:
这是2007年的,这是2008年的,每年都有。每年都会开展大概20余项的试验,每隔5天都会去田里进行数据的一个采集与分析。“甬优12”在刚刚推广的时候,发现可能8000多丛,它在田间的产量是最高的。那这个时候我们跟农户去说,你要插种这样的一个密度,那农户会不理解啊,他有时候会跟我们犟嘛。
海曙区种粮大户 许跃进:
不是说他讲的就一定种得好,那他一个人去种好了。
许跃进和孙健的较劲,其实都源于对水稻高产的追求。谁对谁错,还是得看实际成果。
海曙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站长、科技特派员 孙健:
我们说农技推广贵在坚持,他可能在某一个技术方面听你的,他取得了一个好的成效,那他以后就慢慢会接受你,他也在对比你的方法跟他自己的方法,你到底说的对不对。
在孙健等科技特派员帮助下,2012年,许跃进种植“甬优12”单季晚稻,创造全国单季稻百亩方均产最高纪录。2023年,许跃进种植“甬优31”超级杂交稻,百亩方平均亩产984.16公斤,最高单产1020.0公斤,双双打破我市尘封11年的水稻高产纪录。在一次次的突破中,孙健和许跃进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支撑的革命友谊。许跃进从一个普通农民,逐渐升级成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劳动模范,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海曙区种粮大户 许跃进:
孙老师经常为我们制定方案,今年方案怎么样,明年方案怎么样,就是看稻施肥、看天搁田。新的品种,绿色高产基本上都在这里了,都是他指导的,现在都是高科技的设备。
海曙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站长、科技特派员 孙健:
20多年了,现在种田的手段多了,种粮大户的规模也大了,机械化程度高了,但是不管怎么变,我们为农服务的初心是没有变,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的力度,为农民增收做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手记:执著,是孙健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这份执著体现在他朋友圈每一段有关于水稻的记录中,体现在每一片试验田里,他对微毫变量极致精准地把控。这份执著何尝不是许跃进的一个特征。我们采访时,老许往往心不在焉,但他特别愿意和孙健交流水稻。他们各自的执著似乎还在继续:这是对高产的追求,也是对共同富裕的不断探索。在宁波,近1400位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已引进推广了近4000项适用农业农村的新技术,直接带动2.8万余户农户增收,间接辐射带动农户4.3万余户。2023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50元,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
接下来,请看理论专栏《重要思想重点划》,为您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选取掷地有声、耳目一新、言近旨远催人奋进的“金句”摘播,助力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魅力和语言艺术。今天请看《习近平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习近平2024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感谢收看本期《锋领港城》,下期节目再见。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4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