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高泥村是“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村”,养殖大黄鱼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高泥村遇到了产业单一、附加值不高的难题。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中华推动下,高泥村的传统渔业不断转型升级,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美好愿望。
冬日,正在进行一场大黄鱼捕捞。养殖户们在渔排上围成一个圈,随着开捕信号的发出,一网就捕捞上来3000多斤的大黄鱼。
黄避岙乡是全省著名的大黄鱼养殖之乡,高泥村的大黄鱼养殖面积共3000余亩,目前大黄鱼年销售额可以达到1个多亿。而这样的丰收,得益于几年前村里开展渔旅融合体示范项目建设,即对落后、陈旧、布局凌乱的养殖网箱进行绿色化改造提升。
高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中华,和大海打了大半辈子交道。1997年,退伍后一直在乡里打拼的朱中华,回到老家和乡亲们一起搞大黄鱼网箱养殖,干得风生水起。2011年,在村民中威信很高的他从老支书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高泥村党支部书记。
但在当时,这个曾经依靠养殖黄鱼赚得“第一桶金”的老渔村,正面临着产业单一、设施陈旧、后劲不足的“阵痛”。大黄鱼养殖利润高,但投入也大,饲料、购买鱼苗、渔排更新等,都需要成本。为此,朱中华以个人名义为村里的养殖户们担保贷款500多万元,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联动政府部门,提高网箱的防风浪能力并满足环保的需要。
朱中华把二代网箱升级成用“塑胶+碳纤维”环保复合型材料制成的新型网箱。新型网箱由政府出资,网箱产权由国家所有,再按照每只网箱每年80元的价格租给养殖户。如今,鳞次栉比的海上新型网箱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高泥村还先后与中山大学等16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引入2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培育了岱衢族大黄鱼、小黄鱼、马鲛鱼等26个品种。朱中华还带领村民延伸黄鱼产业链,打造“高泥黄鱼馆”,举办黄鱼风情节,流转600亩闲置土地,打造田园综合体,年均吸引游客8万人次。如今,全村有160户从事网箱养殖,其中黄鱼、鲈鱼养殖年产值超1.4亿元,养殖户户均年收入逾3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0万元。
记者:陈彦如 象山台
来源:宁波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