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大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番茄大棚内,番茄植株整齐排列,一架黑色竞速无人机正从中穿梭而过。“这是我的空中新‘搭档’。”公司巡查员卓师傅笑着说。
这两天,在宁波市江北区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辖区企业宁波芸济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带着竞速无人机走进了蔬菜大棚,指导农户用科技的力量,重新定义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
卓师傅使用竞速无人机。通讯员供图
“以前每天至少得进棚巡查七八趟,夏天棚里温度飙到40多摄氏度,走一圈衣服能拧出水。”卓师傅回忆道。传统巡查全靠人力,不仅效率低,高温环境下难免出现纰漏。
如今,卓师傅只需找个凉快的地方操纵遥控竞速无人机,通过FPV眼镜看到竞速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就能精准掌握大棚的每个角落。
宁波芸济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教练周存折介绍,竞速无人机只需一小时,就能巡查完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
除此之外,在植保作业中,农业无人机的优势更为显著。传统人工给五六亩地喷洒农药需4人协作半天完成,而无人机仅需1小时,且能精准控制药剂覆盖范围,减少农药浪费。
周教练为农户演示。通讯员供图
无人机飞进宁波大龙的蔬菜大棚,是江北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在江北区,类似的无人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稻田、麦田的植保作业,逐步释放出科技赋能的“乘法效应”。
“这不是简单的工具替代,而是农业逻辑的升级。”江北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举例,在洪塘街道荪湖村,种粮大户倪敬军和儿子就已率先利用无人机为300多亩田地施肥,“无人机喷洒效率极高,而且十分均匀,比人力施肥效果好太多。”他说。
无人机正在施肥。通讯员 庄源 摄
作为宁波市低空经济产业的核心区,江北区已集聚了一批无人机及无人机机场研发制造企业。不仅如此,随着电池续航突破45分钟、自主避障技术成熟,无人机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在江北区,它早已在“大棚”之外一展身手,参与农田测绘、灾害监测甚至城市绿化巡查。
“科技让农业从‘看天吃饭’变为‘知天而作’。”宁波大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庞利民望着棚内盘旋的无人机感慨。在这片充满科技感的温室中,每一颗番茄的生长轨迹都被转化为数据,每一架无人机都成为智慧农业生态的“神经元”。
来源:潮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