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新华社《瞭望》聚焦宁波:再谱今日《渔光曲》

2025-04-28 09:51:57 编辑:钱奕男 责编:徐佳艳

4月28日出版的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25年第17期刊播报道《宁波:再谱今日<渔光曲>》,关注“东方大港”宁波正以厚重历史底蕴谱写新的《渔光曲》,为中国和世界海洋文化奏响开放、交流、发展的旋律。

一起来看报道

宁波:再谱今日《渔光曲》

◇宁波积极推动实施海洋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打造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标识,举办丝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文化联展、海洋文明主题研学等一系列活动,深入阐释海洋文明和海丝文化价值

◇太平洋海风吹拂千年古城,自古至今,宁波这座低调的城市在静水流深中塑造着中国特色的海洋人文和工商文化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方益波

来自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工地的 10 余名“小候鸟”在宁波航 标处航标文化走廊了解浙东沿海灯塔(2024 年 7 月 11 日摄) 黄宗治摄 / 本刊

1933年秋,蔡楚生导演携聂耳、王人美等到宁波象山石浦渔港拍摄电影《渔光曲》,为中国电影和音乐史留下了经典之作。今天来到渔港,时而能听到“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的优美歌声。当地正借此打造海洋文旅“渔光之城”,以“数字技术+艺术”赋能区域发展。

在中国大陆海岸线与北纬30度的交汇处,“东方大港”宁波正以厚重历史底蕴谱写新的《渔光曲》,为中国和世界海洋文化奏响开放、交流、发展的旋律。

远古足音:海洋文明重要发祥地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井头山遗址现场,堆积着各种远古遗存的贝壳,仿佛能听见先民们在海边忙碌的足音。在这里发现了大量食用海产品遗存及渔业生产工具,这些都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例证。考古证实,井头山遗址距今有8300至7800年,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宁波的海洋文化考古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先后主持发掘了距今约7000年的田螺山遗址和距今约8000年的井头山遗址。他介绍,田螺山遗址出土了远古独木舟模型,井头山遗址出土了远古木桨,生活在这里的是中国沿海最早的渔民,井头山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址,在遗址所处的河姆渡时期,人们已能驾船出洋,将稻作文化、制陶技艺、干栏式建筑等文化要素向太平洋地区广泛传播。专家认为,这种外向型、发散性的海洋文明,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宁波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海洋文化遗产,加强考古研究与国际合作,组织多学科力量对姚江谷地、古宁波湾等区域进行系统研究,开展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浙东重点海域水下考古等项目。据余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黄桂树介绍,近年来,当地开工建设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纪念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等活动,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可及的文化资源,推动各类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宁波的海洋文化史展示了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华经济文化的转型发展和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早在战国时期,今天的宁波地区就建起了句章城,句章古港是甬江流域最早的港口,是越国的通海门户。唐开元年间设立明州,明朝初年更名宁波。宁波是中国大运河入海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很早就成为中国和东亚海上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有学者认为,秦汉到两晋,中原文化从大运河南下,形成海陆交汇的海洋文化。与海上丝路联系紧密的工商业文明在江南成长,在10~13世纪影响了文明竞争格局,原有的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两强之争变为工商业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三足鼎立。由此,汉唐“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转向南宋的“头枕东南,面向海洋”,更加倚重市场机制和海上丝路贸易的开拓。

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认为,内敛和外向的平衡艺术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鲜明特质,而最具典型性的就是宁波。宁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拥有从史前自然停泊点历经原始港口、内河大港、河口港至当代超级海港的丰富港口形态的城市。宁波的海洋文化史上,从历代思想学派到商业伦理,都呈现丰富的海洋属性,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2015年第七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宁波与奈良、济州一起当选为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三座城市秉承“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理念展开丰富多样的交流。宁波以春夏秋冬为节点,分别以“传承”“绽放”“和睦”“共享”为主题举办了100多项活动,为构建亚洲文化共同体而努力。近年来,宁波积极推动实施海洋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打造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标识,举办丝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文化联展、海洋文明主题研学等一系列活动,深入阐释海洋文明和海丝文化价值。

时代新声:

城市“人文经济学”的标题

对宁波而言,“海洋”堪称城市浓墨重彩书写“人文经济学”篇章的标题。以文促经,宁波深入实施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打造丰富的海洋主题活动,承办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等活动,建设海港、海岸、海上、海岛四大海洋旅游板块。宁波还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走出去”,在拓展海外市场中提升文化软实力。

观沧海,看世界。海洋文化的开放性深深镌刻在宁波城市的DNA中,承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包容性,表现为重商、平等、流通。

有别于海上争霸殖民思想,宁波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蕴含着天下一家、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的价值规范,具备创新、冒险、开拓的精神,同时又约束侵掠冲动,注重共同发展、“和气生财”。曾有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属于海洋农业文化。但宁波的海洋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海洋商业文化的特征。

据考证,北宋宣和年间,宁波就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万斛神舟。北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所以晖赫皇华,超冠今古”“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在多个朝代,从明州港输出大量的佛画、书籍等,连造船木工、造像雕工等工匠也远渡重洋,到海外开展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弥勒、观音、妈祖等文化随着海商、渔民群体走向世界。宁波的药行街、江厦街等,从地名到风貌至今遗存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痕迹。

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教授龚缨晏说,宋朝政府一度规定,只有通过明州港才能进行对日贸易。整个明朝,宁波始终是中国指定的中日勘合贸易唯一出入口岸。在日本有大量宁波文化痕迹。2005年日本文部省批准一项“特定领域研究”项目《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以宁波为焦点开创跨学科研究》,有60余所日本国立大学的100多位学者参与。

今天,作为中国外贸重点城市,宁波在“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中稳居浙江第一。据统计,2024年宁波口岸进出口2.54万亿元,增长6.1%。进出口、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91万亿元,增长8.8%,占宁波口岸进出口份额提升1.8个百分点至74.9%,拉动宁波口岸进出口增长6.4%。

1984年,我国作出了开放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战略决策。如今,宁波舟山港连通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自利利他,为世界经济繁荣作贡献,至今已连续16年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一。

目前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达305条,其中远洋干线148条。不断完善的航线布局,构建了宁波舟山港通达全球的运输网络,发达的集疏运体系为物流链高效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同比增长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2025年一季度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0.9%。

以文化人:构建中国特色的

海洋人文和工商文化

太平洋的海风吹拂千年古城,自古至今,宁波这座低调的城市在静水流深中塑造着中国特色的海洋人文和工商文化。

据专家分析,宋代,海陆型国家形态代替传统内陆型国家形态。南宋时期,平等互惠、开放包容、自由流动的工商活动,为四明心学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而主张人人皆能成为圣贤、激励主体性精神的心学反过来为工商发展提供了全球视域、历史意识、兼济情怀。至明代,宁波先贤王阳明提倡“四民异业而同道”,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为近代启蒙开先声。

海洋文化深刻塑造宁波城市务实、创新的人文品格,一代代宁波人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勇于闯荡开拓、重视实体经济、崇尚工匠精神,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文化提供了宁波样本,在我国从工业化、城镇化到今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大潮中焕发光彩、激励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逐步发展成为一座雄踞中国东南海岸线上的工业强市,其临港大工业格局就是以“闯海”精神、白手起家建设起来的。

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退休老职工顾学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40多年前,他和上千名来自祖国各地的石化人拖家带口,辗转千里来到宁波,支援建设炼油厂,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棉花田与荒芜的海涂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海涂地上建成了这座闻名中外的中国绿色石化基地。

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今天的宁波已基本形成以绿色石化产业为龙头、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宁波有句老话“心不能野”。务实创新的传统价值观和对“硬核”实力的追求渗入世世代代的血脉。企业普遍具有低调踏实、专注主业的工程师文化,推崇“只做一件事”的精益求精,但同时拥有大海带来的全球视野和开放格局。目前,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04家,连续7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一大批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或全国第一。曾有统计显示,全市95%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民营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民营企业,95%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设在民营企业,82%的发明专利由民营企业申报和拥有,仅慈溪一地的民营企业就连续10多年荣获国家科技大奖。

中国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和平性,支撑中国传统商业文明的伦理架构,形成公平、宽容、自由、竞争、慈悲等价值理念。在阳明心学、梨洲史学赋能下,出现了弄潮世界的宁波商帮现象,近代以来,涌现一大批“实业报国”的工商巨子。

今天,“宁波帮”活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遍布全球的商业管理销售网络和大批掌握现代化科技、生产工艺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为所在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巨大努力。

2022年出台的《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五中心一城市”功能定位,其中之一是“海洋文化交流中心”,推进“港产城文”融合发展。

风帆起东海,浩荡向世界。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将持续为世界文明百花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宁波也将进一步发挥区域禀赋优势,在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中构建港城文化开放新格局,在海洋文明的花丛中绽蕊吐芳。

来源: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