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县域,被“咖啡时间”悄然改变

2025-05-09 09:25:16 编辑:周雅雅 责编:王璐蕾

刚过去的假期,浙东工业强县余姚,被一场“咖啡聚会”的余温持续烘焙。

全国80余个咖啡及文创品牌远道而来、7万人次打卡消费、两天便创下700万元营收——这组来自余姚首届“咖啡生活文化周”的滚烫数据,以意想不到的热度,刷新人们对县域“咖啡浓度”的认知。

事实上,县域的咖啡江湖早已风起云涌。从全国范围看,近五年,连锁咖啡品牌纷纷“盛装”入县,门店增速高达200%。

据网上公开报道的余姚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这座常住人口126万的县级市,已孕育出咖啡相关经营主体560余家,相当于每2250人就拥有一家咖啡馆。

余姚首届“咖啡生活文化周”上咖啡师正制作咖啡。(主办方 供图)

涌动的数字正解构传统工业县的刻板印象。一杯咖啡,温柔却强大的渗透城市社交、生产和文化习惯等。“咖啡浓度”也超越消费现象,成为观察县域的新入口。剖开样本,或能洞察浪潮背后更深远的社会影响。

“机械臂”遇见咖啡杯

在宁波佳音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JYPC-5自动线上,24岁的胡韵飞站在智能监控屏前,指尖轻点,机械臂精准完成流水线作业。

不远处,车间休息区,一杯冰美式咖啡升腾着冷冽雾气,等待胡韵飞拨冗“光顾”。

今年3月份,这家集聚1300多名产业工人的庞大制造工厂内,20多平方米的“自助咖啡吧”开业,胡韵飞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去拎一杯现磨美式咖啡。“3块钱一杯,就像‘开工仪式’。”话里话外,透着满足感。

余姚首届“咖啡生活文化周”上,市民享受咖啡时间。(主办方 供图)

“佳音机电”作为余姚6.96万家制造企业的典型代表,年轻化特征显著——35岁以下的产业工人占比接近60%。在厂区咖啡吧开业之前,咖啡外卖快把门卫室堆满。这一消费诉求直接催生了厂区咖啡吧。

“机械臂干活,我们喝咖啡!”胡韵飞一句玩笑话道出制造业的深刻变革。

“以前流水线忙得手不停歇,连喝水都要掐表,哪有心思喝咖啡?”胡韵飞说,现在智能机械臂、搬运机器人走上生产线,工作轻松不少,制造业工时结构随之改变——午休时间从15分钟延长至1小时,日均工作时长缩短1.5小时……这些“省”出来的时间,成了惬意的“咖啡时光”。

支撑这一需求的,还有产业工人收入的稳步增长。作为熟练工,胡韵飞月均收入在八九千元左右,即便点外卖,一杯咖啡9.9元,也仅占日薪的0.5%,何况厂区咖啡以低价策略让“一天两杯”无负担,甚至在招聘00后技术工人时,“厂区咖啡自由”与“五险一金”一并列入福利项。

佳音“自助咖啡吧”。(采访对象 供图)

余姚作为制造业发达的县域,全城数十万产业工人的“咖啡需求”蜂拥入市,搅动着全国咖啡版图。

在龙头企业舜宇集团,今年瑞幸咖啡落户厂区,午休时分,门店排长队,穿工装的年轻店员透露:“高峰期半小时能卖出80多杯,比市区门店还忙。”几年前,全国连锁品牌Mstand咖啡已将全国首家县级门店选址余姚;宁波咖啡销量的“黑马”也在余姚,日销量轻松过千,隔壁就是小家电企业密集的慈溪周巷……

这番景象不难理解,余姚这样手握庞大产业工人的县域,正改写游戏规则。瑞幸、库迪等品牌推出的“9.9元小镇计划”,布局下沉市场。去年瑞幸新开门店中,下沉市场占比超过50%。

这杯咖啡,为余姚传统制造业注入更具温度与可能性的未来——与文化、消费深度交融,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诠释“高质量发展”。

亮相余姚首届“咖啡生活文化周”的姚产咖啡机。(主办方 供图)

咖啡杯里的“县漂热”

四明山脉的晨雾尚未散尽,“杉野茶咖”的落地窗已映出蜿蜒车流。这个“五一”假期,许多人驱车数十公里,只为打卡这杯“山民”咖啡。

“杉野茶咖”隐身于栈道尽头,长条形移窗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犹如巨大的取景框,湖水、稻田、竹海被框成一幅天然画卷。吧台只有9平方米,每每人头攒动,一天最高要接待600杯的“客流”。

“火爆超过了我的预期,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主理人李栽培一脸自豪地分享。这位1996年出生的年轻人,毕业后曾在宁波工作、创业,24岁便担任了一家汽车4S店的主管。但就在事业上升期时,他选择回乡开咖啡馆。“都市写字楼里的成功模板,抵不过山间晨雾里飘散的咖啡香。”2023年9月,“杉野茶咖”正式开业。

这里,每季都推出创意十足的特调主题咖啡,像“理想主义”特调将银耳、枸杞等山野食材注入拿铁,一杯咖啡巧妙地将余姚在地自然风光、人文艺术融入其中,一口下肚,暖意洋洋,引流无数。

“杉野茶咖”。(采访对象 供图)

李栽培的故事折射出县域咖啡热潮的底层逻辑——用最小单元的创新撬动城乡要素重组。正是这一杯“小制作、小投入”的咖啡,为年轻人的“逆向流动”打开入口。

全国发布的《县域创业报告》显示,县域创业者中,大学生占比约为16%,外地创业者占比49.2%。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县域市场的潜力,选择融入县城、实现梦想。余姚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近五年,在“青创最名邑”一揽子政策的扶持下,四明山已有超过8700名年轻人回流,去年,余姚新引进大学生就高达2.5万人。

“00后”程昱从澳大利亚学成归来,在余姚县城打造“日咖夜酒”的社区空间。“早晨用拿铁唤醒邻居,深夜用特调抚慰归人。”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归来的90后青岛姑娘于钊琦,在四明山深处调制一杯艺术咖啡——一处闲置建筑被改造成“鉟金地箱”咖啡馆,游客捧着用山泉水萃取的“杨梅特调咖啡”,目光流连于二楼画廊中以四明湖为灵感创作的架上作品《飞流》。

一杯余姚创意咖啡。(采访对象 供图)

这场艺术咖啡之旅背后,更大的艺术野心正照进现实,四名艺术家通过“艺术家驻村”计划,在小村里办展办工作坊及艺术家驻留项目,将前沿艺术在乡野生根。

“一杯咖啡,改变的不仅是味蕾,还有我们对县域的想象。”李登科的话感性又理性。

一杯“县咖”的野心

清晨七点的余姚多元创业大厦,蓝白相间的DCM·COFFEE招牌在晨光中亮起。

咖啡师正将一包印着埃塞俄比亚庄园编号的咖啡豆,倒进研磨机,这款在上海陆家嘴被白领追捧、售价40元的瑰夏咖啡,正用25元解锁着同等品质的咖啡基因。

“庄园直采生豆,自主烘焙,成本直降20%。”主理人王星皓简短的话,揭开了这家“县咖”的商业密码。

王星皓,“95”后,余姚人,大学主修机械工程,只因为爱上咖啡,毕业后入职星巴克,负责技术品控和咖啡制作。四年的研磨与萃取中,他悟出一个公式:好咖啡=优质原料×精准工艺×合理定价。

DCM·COFFEE。(采访对象 供图)

“县域市场不缺咖啡,而是需要‘价格合理的好咖啡’。”王星皓说。

这个认知成为DCM的创业原点。2023年,王星皓联合几位企业家朋友,租下一个不起眼的店面,怀着“玩票”的心态开出第一家DCM·COFFEE。

驱车8公里,可抵达DCM的核心“引擎”——一座200平方米的智慧烘焙工厂。在这里,全球产地的生豆通过空运抵达,经由自动化设备和严格的烘焙、质检流程,最终走向门店的咖啡机。墙上挂着一张全球咖啡深豆质量协会的Grader证书,全球仅9600人持有,这不仅是品质背书,更是对供应链掌控力的证明。

“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更能确保咖啡风味一致性和新鲜度。”王星皓说。这一模式,让一杯“县咖”形成独特竞争力,开业首年,销售额便达到80万元左右,平均每天售出200多杯咖啡。

一杯融入余姚在地文化的“阳明咖啡”。(吴大庆 摄)

很快,DCM便在余姚连开七家连锁店,年营收突破300万元。今年初,DCM在咖啡界竞争最为激烈的上海,开出两家试验店。在咖啡行业陷入内卷的当下,DCM的举动照见了新趋势:县域正在成为咖啡消费升级的新蓝海,像DCM·COFFEE等精品“县咖”,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能在本地市场站稳脚跟,还具备反向渗透一线城市的可能。

“今年底,我们余姚本地门店将扩至10家,明年品牌形象店计划已提上日程。”王星皓手中拿着正在选址的二期烘焙工厂图纸,这个规划一二千平方米的基地,未来用来支撑长三角区域的原料供给。从余姚出发,通过搭建长三角加盟体系,最终以标准化烘焙工厂和培训体系输出县域咖啡解决方案。

站在年销300万元的门槛上,余姚的“县咖”野心才刚刚开始发酵。


来源:潮新闻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