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浙报关注丨深耕海洋渔业,逐梦蓝色未来——记象山县渔业局副局长刘长军

2025-05-12 09:44:52 编辑:孙薇 责编:王璐蕾

刘长军工作照。采访对象供图

连日来,象山县渔业局副局长刘长军忙着对接磷虾产业项目。今年,总投资6.5亿元、年捕捞量达8万吨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将正式投用,预计投产3年内可收回成本。“这可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海上磷虾加工厂’!岸上的产业园也得配套跟上,抓紧在象山形成磷虾产业链。”刘长军说。

象山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5倍。作为一名水产养殖领域的技术型干部,20多年来,刘长军始终奋斗在海洋经济发展建设一线,每天琢磨最多的,就是如何向面前的大海要资源、要效益。

刘长军工作照。采访对象供图

在象山,很多水产养殖户手机里都存着刘长军的号码。如今,“虾苗大王”朱东敏的育苗场年产罗氏沼虾苗超6亿尾,产值达2000万元。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最初面临的技术门槛,是刘长军帮着一起迈过去的。

2017年,朱东敏倾尽积蓄,投资1000多万元培育罗氏沼虾苗,没想到原计划产出2亿尾虾苗,实际产出不到一半。束手无策时,是刘长军第一时间赶到。“排查水质、控制水温……为帮我改进育苗工艺,刘局前前后后跑了十多次,生怕错过一个细节。”朱东敏说。

第二年,朱东敏的育苗场出苗率达到90%,之后几年产量连续翻番,一跃成为全省罗氏沼虾育苗骨干企业。朱东敏还带动周边村民养殖沼虾近2万亩,“罗氏沼虾”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虾”。

熟悉刘长军的人都知道,养殖户一个电话,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他都随叫随到,“如果联系不上,肯定是在实验室里泡着,忘了时间”。

种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础。为培育出合适的“种子选手”,刘长军带着团队和国内涉渔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水产种业省级院士工作站和各类试验基地,集中攻坚主导产业良种选培育和繁育技术难题。在他的带领下,象山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黄鱼良种场,岱衢族大黄鱼等6个品种更是成功填补国内苗种繁育空白。

刘长军深知,耕海万顷,更要养海万年,“养殖业无序扩张和尾水污染,这两个问题不解决,象山渔业发展就称不上高质量。”

刘长军和团队科学划定海水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组织开展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推动水产养殖向优质、高效、生态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象山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组考核验收,成为全省第二、宁波市首个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为摸清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的症结,刘长军带着团队每周走访养殖塘,十余次赴省、市有关部门和各类专家研究探讨论证,最终摸索出一套从传统生态处理到工程生态系统治理的方案。有了“路线图”,一切水到渠成。养殖户不理解,他就带队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象山6.9万余亩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全部建成,仅用4个月时间,全县养殖尾水底数不清、治理不到位情况就基本得到解决。

面对近海养殖饱和等问题,刘长军又把目光投向深远海,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下海”。2023年7月,他着手推动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项目建设。点位选在全县最东端的海岛,来回一次就要半天时间。半年时间里,他带着团队和专家往返十几趟,一次次下海测量、反复论证、优化方案,成功为浙江打造了一座年产大黄鱼400吨、产值4000万元的“海上粮仓”。

从技术“专家”到产业发展负责人,岗位在变,但刘长军推进象山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从未改变,“海洋渔业发展不仅要‘深’,还要‘远’。我们将持续坚持两条腿走路,带动新兴渔业向多元化、外向化、品牌化发展”。


来源:潮新闻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