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以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作出的全面部署,7月1日至7月4日,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四明山下·文明乡风”调研队在杨芳、邓小冬、江英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浙东革命老区核心区余姚市梁弄镇,选取横坎头村、汪巷村、棠溪村为样本开展调研,旨在探索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破解移风易俗难题提供实践参考。
调研过程
首站横坎头:红村样板中的规约力量
7月1日,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调研队首站抵达全国文明村横坎头村。队员们先后参观“红芯”植物工厂和文明实践站,深入考察了村规民约与红色经济、红色文化的融合实践情况。村规民约细化移风易俗规范,榜样事迹凝聚村民共识。
“红芯”植物工厂
横坎头村文明实践站
调研队与村干部邱民波展开座谈,揭秘横坎头村通过创新性构建1+6发展模式推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同步提升;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横坎头村打造“重走革命路”红色教育路线,发展红色旅游业;将移风易俗纳入党建引领下的“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自治体系,形成新治理格局。红村经验证明,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红色基因,让文明新风定成为自觉。
团队与村党委副书记进行访谈
再探汪巷村:孝善文化浸润下的乡约新风
7月2日,调研队走进另一全国文明村汪巷村,通过与汪巷村党总支书记陈炯的座谈,了解到该村村规民约以村民和党员为制定主体,融入状元文化,倡导孝善文化。推行红白理事会章程,以规约促文明。同时,在村民福利待遇、村文化娱乐等方面切实考虑村民需求。随后,团队采访了“孝善之家”代表汪志强,并参观家园馆、公共图书室等场所,实地考察文明新风建设情况。
采访“孝善之家”代表
团队与村党总支书记进行访谈
汪巷村村规民约
团队与汪巷村党总支书记留影
深研棠溪村:山区乡村的移风易俗破题之路
7月3日,调研队深入四明山镇棠溪村,在文化长廊开展移风易俗理论宣讲;深入群众,了解其对红白喜事操办今昔对比的切实感受;团队入户发放问卷,认真记录村民诉求;跟随村妇女主任参观文化礼堂(原唐氏宗祠),解读镌刻于墙体的村规民约条款。
与村书记唐建新的座谈,揭开了山区乡村新风建设的现实挑战:尽管通过村代表会议完成村规民约制定,推出便民举措,但老年群体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参与度不足,仍是移风易俗推进的主要阻力。棠溪村的探索印证了移风易俗需“刚柔并济”——既要有规约的制度刚性,也要有贴合山区实际的柔性服务。
团队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
团队于文化长廊开展理论宣讲
团队与村书记会后留影
调研感悟:
在浙东革命老区的调研中,团队深刻体会到村规民约作为移风易俗“金钥匙”的独特价值。横坎头村将总书记回信精神与党建自治体系深度融合,让“重走革命路”的红色教育成为文明乡风的孵化器,使规约从制度约束转化为价值自觉。汪巷村则以状元文化和孝善美德为纽带,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具体实践,展现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创新路径,让村规民约融入本土文化基因。棠溪村的探索更具基层治理的现实启示:山区乡村在移风易俗中面临传统观念与人口结构的双重挑战,也提示着我们规约的生命力在于兼顾制度刚性与服务柔性。
三地实践共同勾勒出移风易俗的核心逻辑:唯有扎根地域文化特色、尊重乡村治理规律、回应村民实际需求,才能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文明乡风的“助推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能。
作者:唐甜甜 刘茹婷 胡博 郑瑞栋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