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渚之名,礼赞文明互鉴。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宏阔的视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第一视点”栏目讲述习近平同志倡导文明互鉴的动人故事,《今日评说》与您共同关注。
早在20年前,习近平同志就亲自推动浙江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比如在法国举行浙江文化周,昆曲《牡丹亭》与话剧《哈姆雷特》的同台演出,如何解读这些创新之举呢?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院长张雷:首先,是有感于总书记对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高度重视。2005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他就完整阐述了文化开放的理念,提出要“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要推动浙江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推进缔结国际友好地区、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活动。”
其次,浙江文化“走出去”,是因为有着先天优势,一是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缘优势,二是大批浙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人缘优势,三是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再次,浙江文化“走出去”,有着重大意义。这是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力的外部资源和渠道支撑。浙江文化“走出去”,可以提升浙江和浙商的文化形象,提高浙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透过浙江之窗,可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因此,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大力推动浙江文化走出去,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了窗口,为展示浙江的品牌形象提供了平台。
对于浙江来说,推动文化“走出去”对于文化强省的打造,它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院长张雷:体现在两个力,也就是文化的软实力和产业的硬实力上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与经济发展交融贯通、相得益彰,影响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文化“走出去”,浙江人的文化自信得到了空前提升,浙江文化的软实力得到大幅提高。
在硬实力方面,文化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比如说,以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样”,在国际市场上高歌猛进。有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省广电和视听节目、服务出口总额达1700多万美元,影视出口的签约金额也达到3000万美元。总之,浙江文化的成功“出海”,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为浙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去年举办的首届良渚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就发来贺信指出,要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又应该如何理解呢?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院长张雷:首先,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展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其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可以化解风险挑战。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对话协商,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化解矛盾冲突,促进全人类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
最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可以凝聚价值共识。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人类文明因多元多样,而更显交流互鉴的价值。
本届良渚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关系呢?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院长张雷: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通过交流互鉴的宏大实践,才能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2023年3月15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以四个“共同倡导”为核心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
其中,共同倡导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共同倡导的“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共同倡导的“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交流互鉴的不竭动力;共同倡导的“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交流互鉴的有效路径。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良渚之窗,展现中华文明之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来源:中国蓝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4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