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国际水利领域最权威的大会——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上,以良渚为研讨主题的“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场活动备受瞩目。
良渚文明的兴起、兴盛,与水治理息息相关。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历经30余年考古,于2015年被发现和确认,2016年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9年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跻身世界文化遗产。
而在水利工程专家眼中,良渚水利文明包括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修建、良渚古城内系统规划运河体系以及良渚时期规模较大的稻田灌溉系统。
当天参与专题活动研讨的,除国内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等专家外,还有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迈克尔·罗杰斯、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等国际专家。
迈克尔·罗杰斯就表示,对他来说,不仅关注大坝本身,更关注围绕古城水坝所形成的文化积淀。“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将专注于这些工程蕴含的技术智慧和设计精髓,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人类文明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
从单纯的考古发掘研究,到古今的跨学科协作研究、跨国界学术探讨,我们希望通过良渚水利文明传递什么?
航拍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勇于突破精神
想象一下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生活的自然环境——
平地上,大部分区域是沼泽、湖泊,人们定居在地势较高的高地、土丘上;西北的山区,一到夏季就涌来洪水,不仅危及生命财产,也让正在兴建的都邑受到威胁……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良渚先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仔细地观察着这个熟悉而陌生的环境,总结着规律、探寻着办法,希望能够“人定胜天”。
大概在5100年前,良渚先民开始行动,利用农闲枯水季,在山谷间、在平原上筑起数十条水坝。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山体、丘陵、孤丘等自然地形,让水坝与自然山体共同组成上、下两道拦截溪谷的连续长埂。
从此,周期性洪水的威胁大大缓解,良渚先民开启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为良渚文明的发展和繁盛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设计范围达1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就算对今人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5000多年前没有金属工具和文字记载的新石器时代,良渚先民是如何规划、建造规模远超同时代其他文明的水利系统?
目前我们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这背后所展现的良渚先民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一直在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中延续与传承。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从杂交水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改革开放到建设科技强国……中国人民一直在不断实现着各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如今,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更需要传承5000多年的勇于突破的精神,合力推动中华文明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良渚古城遗址结构图
系统谋划思维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括外围水利系统,良渚古城内规划建设的河道、码头、水门等,以及支撑稻作农业的灌溉系统。
它们之间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不少学者认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在规划上形成多目标治理体系,将防洪、调水、运输、灌溉等功能有机整合,开创山前平原综合治水的东方模式。
这种模式,体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治水系统思维。正是在这种系统思维指导下,5000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开启了治水与营城。
比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建造时间与城市核心区同步,揭示出治水工程是城市营建的前提保障;功能上突破单一防洪功能,利用库区水位调节开辟出深入山林的航运通道,使木材、玉石等资源得以规模化获取。
再如,良渚古城内人工河道网络与仪式中心建设紧密结合,钟家港等水道承担起运输巨量建筑材料的重任,河道遗址出土的木构件与加工痕迹,印证了水运系统对黄土堆筑、木材输送的关键支撑。
这种系统思维,从5000多年前的良渚生发,如今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闪闪发光。比如,“系统治水”蕴含的技术逻辑与生态智慧,与今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一脉相承。
再以良渚古城遗址所在的杭州市余杭区为例。余杭以良渚文化为核心,东西向串联起运河文化、径山文化、苕溪文化、数字文化等,以系统思维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推动文化遗产和文物遗址一体化保护,统筹旅游、文创、民生等项目落地,不断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
此外,余杭正纵深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也在实施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城西南排工程等水利建设,将西险大塘防洪标准从100年一遇提高至200年一遇,让“分手”1800多年的苕溪和钱塘江再次握手相连。这是系统思维推进治水与营城的现代实践。
良渚文化研学活动
全球文明倡议
与同期其他水利工程相比,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堤坝数量最多、总工程体量最大。比如,工程包括的堤坝数量总计近30道。这样庞大的工程量,需要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支撑,更需要人们的集体协作。
青年历史学者李硕在《翦商》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稻作文化区的古人要通过协作建造大型水利设施,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集体协作的“小流域治理共同体”,让稻作社会比较和平、均等。
如果从这一观点出发来看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以及投用带来的效果,良渚水利文明的背后,是团结协作、热爱和平的理念。
中国始终热爱和平,崇尚和谐。2023年3月15日,中国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为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举办。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举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将更好推进不同文化互学互鉴,促进世界文明美美与共。
目前,“良渚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青年汉学家、艺术家、考古学家、音乐家、作家等来到中国、来到良渚,在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下,以各种形成开展文明对话。
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良渚水利文明的故事和理念,通过这场全球性的大会,也将传播得更远。
来源:潮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