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甬凉一家亲”亲在哪儿?从银龄支教团背后,我们看到了更多

2024-05-21 08:17:20 编辑:朱宁 责编:王璐蕾

喜德县,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凉山与小相岭山脉环抱着这个县,由于河谷平坝面积小,海拔1800米的县城老城区不得不依山而建。

孙水河是当地人心中的“母亲河”,这条夹杂着暗红色泥沙的河流从县城脚下奔流而过,其一侧是平坦的G550国道,它为这座群山中的小城连接了高速公路和铁路。

5月14日,记者跟随 “忻元华银龄教师支教团队”从浙江宁波出发,踏上G550国道前往喜徳县城支教。

这条弯弯曲曲的国道被无数路灯点亮,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所有路灯的底座上都工整地印着一行字——“甬凉一家亲”。

而这个“亲”,不止在路灯上。

俯瞰喜徳县城。 记者 施雄风 摄

坚持赴山区支教8年

第一个“亲”要从忻元华、滕崇夫妇说起

忻元华是一名宁波高校退休教师,今年78岁,山区孩子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魔法爷爷”,因为他总是能给大家带来“激光枪打气球”“磁悬浮漂苹果”等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

从2015年到现在,这位老人在本该“享清福”的年纪里选择跋山涉水,前往广西边境山区、甘肃陇西山区、湖南溆浦等地支教,把知识带进大山里,点燃孩子们心中对科学的热爱。

忻元华在课堂上。 张培坚 摄

为了上一节课,他爬过600级台阶,为了“省事”,他有时晚上只吃一个苹果和几片面包。2019年,忻元华的老伴滕崇提出两人一块儿出发,互相也有个照应。那一年,滕崇68岁。

退休前,滕崇是一名心理老师,原本抱着照顾老伴想法的她来到山区后却发现,这里的孩子、家长甚至是老师都有着大量的心理咨询需求。

为了能鼓励更多人走出大山,学好本领后再回来反哺家乡,滕崇决定站上讲台,极富感染力的讲课方式让她也在学生中得到了一个外号——“知心奶奶”。

一堂课45分钟,夫妇俩每天都各自排满4到5节课,“只要体力跟得上,我们就一定要多上课,这里有那么多孩子,要是每个人都能听听大山外的声音,那该有多好”。

滕崇在课堂上。 记者 施雄风 摄

喜徳县是这对夫妇来过两次的地方,对于滕崇来说,上一次是初识,这次则是重逢,刚进喜徳中学的校门,她就和几个学生拥抱在了一起。

这些学生是滕崇联合宁波爱心人士结对帮扶的,在为他们开解心结的同时还定期提供助学金。

有学生告诉记者,她没有想到能够再次见到滕老师,“滕老师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两次见面她都抱了我,我知道给我助学金的好心人以前也是滕老师的学生,我要好好学习,以后也有能力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忻元华在上完这次支教行的第一堂课后说,凉山面积大,学校多,“第一次来的时候,我紧赶慢赶,在每天满课的状态下才给7000多个学生上了实验课,这是远远不够的,要科普的知识还有很多,没听过课的学生更多,我们一定要再来、多来”。

8年间,忻元华和滕崇向2万余名山区儿童面对面授课,两点星星之火闪烁在群山之间。

从2到13

第二个“亲”来自更多“银龄教师”的爱

忻元华、滕崇夫妇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有近50名退休教师主动报名参与支教。

在宁波有关部门支持下,这支两个人的支教队伍扩充成了由13名来自各学科退休教师组成的支教团,名为“忻元华银龄教师支教团队”。

支教团中,除忻元华和滕崇继续为孩子们讲解实验课和心理课之外,其余11名老教师前往凉山的主要目的是帮扶当地青年教师,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5月15日下午,支教团抵达喜徳县城后,11名新加入的“小”伙伴一刻没有停歇,立刻与当地青年教师开起了座谈会。会上,青年教师们表达了自己的困惑,11名老教师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座谈会现场。 记者 施雄风 摄

“带徒弟是要看‘实战’的,光开座谈会是不行的。”第二天一早,支教团成员王劲松拉上青年教师吴迪,一口气听了两堂信息技术课。

王劲松告诉记者,按照支教团的建议,我们每人应该和三名青年教师结对,“但可惜这里的信息技术老师实在太少了,我只收到了一个徒弟”。

不过让王劲松欣慰的是,吴迪的基本功相当扎实,只是教学方式还不到位。

“新高考考察的是知识的活学活用,灌输式的教学不仅拿不了高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王劲松表示,“高中信息技术课里会有一些编程知识,确实比较枯燥,我会把活跃课堂的窍门教给吴迪。”

除了听课、评课和教学以外,王劲松还打算用专业知识改造学校的教学系统,让教案、笔记、幻灯片等资源的共享更为便捷。

接下来,支教团会在凉山停留大半个月,回到宁波后还会通过“空中课堂”的形式与青年教师们保持联系,这个团队后续还计划继续扩充至50人。

记者采访了支教团的多名老师,他们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愿,那就是下次还要来,而且比这次待的时间要更长。“青年教师的技能是要慢慢‘磨’出来的。”王劲松说。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

长期在凉山的支教老师们代表了第三个“亲”

早在2020年11月,喜德就已经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现代化的医院、学校、住宅在城区山脚下平坦的河谷边拔地而起。

喜徳的公共设施虽大有进步,但人才流失,“软件”跟不上“硬件”成了当地的一道新难题。

2022年,宁波对凉山开展长期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向凉山10个县的多所学校输送教师和校长开展支教行动,喜徳县就是其中一个。

据了解,普通教师的支教期限为一年半,校长则为三年。喜徳中学是县城规模较大的中学之一,在第二轮帮扶中,宁波四中、宁波五乡中学和宁波同济中学的三名教师来到了这所学校,跟随已经开展了一轮帮扶的房鹏校长继续开展支教工作。

“喜徳中学校本部占地50亩,学生3400多人,相比于宁波四中来说,学校小了一半,学生却多了一倍。”房鹏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校园空间还是老师的数量都是‘紧巴巴’的。”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房鹏带领团队对喜徳中学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争取经费提升学校硬件设施,增设多学科专用实验室,新招聘120余名老师;分批次组织老师到宁波交流学习,并把教育专家请进校内开讲座;减少了老师们的大量非教学工作,专心备课、上课……

学生课间在操场上休息。 记者 施雄风 摄

房鹏告诉记者,2022年高考,当时喜徳中学只有60个学生上了本科,在大家的努力下,2023年高考有11人考上重点本科,考上本科的总人数达到了110人,其他9个县的学校的高考成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很感谢本地的教职工团队以及学生对我们支教人员的支持和信赖”。

去年到宁波交流学习过的喜徳青年物理教师张静表示,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眼见为实”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宁波的中学教师一般都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验自行寻找规律,而我们一般习惯先讲解课本后再进行一次演示实验,学生不太有机会亲手操作,这和我们的教学理念有关,也和我们的教学条件有关”。

“希望宁波支教团下次能派一位物理老师来,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切磋一下。”张静说。

来源:潮新闻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4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