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0.1毫米震动感知背后:“浙”里文博如何拥抱黑科技?

2025-03-29 20:28:03 编辑:朱宁 责编:陈晰

博物馆有多“热”?一组网上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人左右,“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一背景下,近日在宁波召开的“科技·赋能——博物馆库房智慧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引发了业界对博物馆库房建设新方向的热烈讨论。

博物馆,是文明的守护者,而库房,则是博物馆的心脏。

宁波博物馆(采访对象供图)

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6833座,年举办展览4万余个,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这一系列数字的支撑,是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博物馆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就是收藏,如何为国家为子孙后代保护好文物,是文博工作的底线和红线,也是及格线。”与会的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严洪明这样说道。

浙江是文博大省,目前注册备案的博物馆有443家,藏品总量达192万余件(组),守护好这些文物责任重大。一方面,浙江在探索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浙江也是数字建设强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强化文物库房建设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也是浙江的探路方向之一。

“藏品保存与智慧管理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采访对象供图)

这些年,浙江各地博物馆实践不断,宁波博物院用上了“会呼吸”的智能库房,像照顾婴儿一样呵护着每一件文物;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给每件藏品办了“数字身份证”,扫码就能追溯它的前世今生;天一阁的古籍库房装上了“千里眼”,温度湿度稍有变化,管理员的手机立刻报警……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背后都是科技与文保的深情拥抱。

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之一——宁波邦达便是科技赋能文保的生动案例。

“用智慧打造库房,让文物睡个好觉。”宁波邦达创始人朱建华这样说道。在近30年时间里,这家小小的乡镇企业已成为故宫博物院、国博等国内数百家文博机构成千上万件国宝文物“管家”,为文博场馆藏品库房提供储藏、展示、保护、管理等整体解决方案及一体化服务,其中服务的一级博物馆就有100多家。

“藏品库智慧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交流。(采访对象供图)

朱建华眼中“会呼吸”的智能库房,是需要多维度地采取科技化保护措施,比如一间收藏古代绢本设色画作的库房,哪怕0.1毫米的震动都需要被毫秒级捕捉。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提出博物馆库房建设面临三大转变,从“保管型”向“研究型”转变,随着馆藏文物数量的急剧增加,亟需通过智慧化管理实现精细化分类和研究支撑。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这个开放并不是物理上的开放,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界限,通过虚拟展示、云端共享等方式向社会提供馆藏资源服务。从“传统经验型”向“科技赋能型”转变,要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预防性保护,为文物益寿延年提供科技支撑。

这也透露了浙江博物馆建设的方向,一方面以科技赋能实现智慧化管理,另一方面深化跨界融合,推动库房资源与社会各界的深度互动,加强学术研究协作,建立文物数据共享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拓展文物价值阐释等。

来源:潮新闻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