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的征途上,宁波又一次“加冕”。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宁波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七连冠”。
喜讯传来,举城欢腾,幸福与自豪洋溢在每个甬城市民身上。
对于有着8000年人类活动史、2500年港口发展史和1200年建城史的宁波而言,文明因子,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而自2005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城市,这份长留久驻的殊荣,也成了宁波最耀眼的城市名片。
透视“七连冠”,我们看到了高标准常态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易,见证了宁波“精管善治,全民参与”的创新实践,更从中窥见由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跃升的深层逻辑。
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宁波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形势下的“新打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一个“新”字,如何体现?这是摆在全体“文明城市”同路人面前的“必答题”。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段时间,形式多样的“两山”理念青年说主题宣讲活动,在甬城各地轮番上演。青年宣讲员用一个个身边的“绿色故事”,诠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引发了市民群众的强烈共鸣。
深化“新思想飞万家”宣传宣讲,是宁波打造有精神高度的文明城市的又一新探索。
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宁波统筹资源,先后组建3600余支宣讲队伍,创新“舜江快播”“幸福巴士”“鄞铃”文艺宣讲等形式,每年开展线上线下宣讲6万余场次。
一次次宣传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送进百姓心田,也成为文明宁波的生动注脚。“我讲过时代变迁,教过农技知识,也倡导过乡风文明,无论是听众,或是自己,获益良多。”慈溪“农民演说家”、85后农创客彭启启说。
“理论进乡村”活动。宁波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还体现在法治护航文明风尚的力度上。
2020年,宁波在全省率先推广公筷公勺普及行动,出台了《“甬城公筷”行动方案》和《公筷公勺使用导则》。
2022年,宁波又通过“小快灵”立法形式,出台了全国首部规范公筷使用的地方法规。
如今,公筷公勺已是甬城餐桌上的“标配”,成为甬城“新时尚”。
从礼让斑马线,到骑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从生活垃圾分类,到文明养犬,宁波以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固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治理的成果,推动形成文明新风尚。
迄今,宁波已制定实施《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宁波市志愿服务条例》《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等17部地方法规,文明法治体系逐步完善,促进了全民法治意识、公德意识的提升。
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也在迭代更“新”。
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宁波建设“浙里甬文明”应用平台,打造了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餐桌、文明路口等23个多跨场景应用,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时、全域、全员、全景数字化。
“人行道被占用、店铺杂物乱堆放……”每周,网格员陈红都要到辖区“扫街找茬”,从群众视角推动问题整改。依托数字化平台,宁波已形成“发现问题、派发问题、整改问题、跟踪结果”的工作闭环,每天有众多市民群众主动参与创建工作,为城市文明贡献力量。
礼让斑马线。宁波市委宣传部供图
让获益者变为参与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人,人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文明创造的主体。
只有充分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城市文明建设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然而,时光流转,群众参与建设的热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减退。
如何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窘境,持久地、广泛地调动群众的主动性?
宁波的“关键一招”是坚持“为民、惠民、靠民”理念,将文明创建与办好民生实事紧密结合,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宁波聚焦“中国式接送”的出行难题,探索学校人行道区域小微空间综合治理,精心打造“最美上学路”,扮靓人行道“面子”,做实通行安全“里子”,还融入校园特别文化和文明主题宣传,成为文明实践新阵地。
宁波打造“最美上学路”。宁波市委宣传部供图
精雕细琢,不止于此。借鉴“最美上学路”建设经验,宁波围绕医院、菜场、社区等七类人流密集且出行矛盾集中的区域,开展“七彩惠民路”建设,并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已有190余条各具特色的“七彩惠民路”建成亮相,为群众带来便捷。
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是一次政民互动的过程。当政府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把文明创建的重心更多地放在补齐城市短板上,群众就会把它当成自己的事。
宁波适时推出“我们的家园”行动,引导更多市民由获益者变为参与者,共同打造美丽幸福文明家园。
于是,“共建共享”成了宁波文明创建的突破口。
鄞州区中河街道在风格城事、春江花城、东城水岸等小区推动了“共享楼道”改造,居民们众筹资金618万元,累计完成楼道更新56个,让老旧楼道“华丽变身”。
在海曙区段塘街道华兴社区,居民们打造了“共享书屋”,时常围坐在一起品茶、读书,分享心得,促进邻里交流,增强了凝聚力。
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的,也让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宁海县大佳何镇南阳自然村一度矛盾频发,村民们“各扫门前雪”“锱铢必较”的情况,时有出现。2023年,借着老旧住宅区改造为农文旅综合体的契机,镇村干部引导村民参与“微改精提”,唤起了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村民沈万强、沈林强主动表示,愿意拆除自家围墙,为道路加宽腾出空间。更多村民也投身秩序维护、卫生保洁,把村庄最美的一面展示给游客。
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让创建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如今,“我们的家园”行动已真正走进群众心间,他们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第七届宁波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宁波市委宣传部供图
凡人微光点亮城市精神
如果说,城市风貌是城市文明的“外表”,那么,精神风貌就是城市文明的“内核”,赋予了一座城市独特气质与生命力。
在宁波,“顺其自然”的名字家喻户晓。
从1999年起,每年深秋时节,他总会如约而至,匿名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截止2024年,已累计捐款达1686万元。
“顺其自然”究竟是谁?人们充满好奇,也曾多方寻找、打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好奇,逐渐演变为尊重、敬佩。如今,越来越多的宁波市民选择成为他的同行者。“顺其自然”也由此扩展到一个爱心群体,升华为“爱心之城”宁波的温暖符号。
只要心中有向上向善的“种子”,并用行动践之,定能聚光成炬照亮前路,这便是“榜样”传递的鲜活价值。
近年来,宁波持续打造“爱心宁波·尚德甬城”风尚,打造文明有礼宁波人、宁波好人、道德模范等典型矩阵,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越来越多的榜样,由此涌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越来越浓。
潘明杰调解纠纷。鄞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5月23日,“全国道德模范”名单揭晓,鄞州区东柳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潘明杰榜上有名。10余年来,这位七旬老人以其独创的“335快乐调解工作法”化解了3000多起矛盾纠纷,涉案金额达2.6亿元,帮助众多家庭走出了阴霾。
老潘是第6位获此殊荣的宁波人,此外,还有“小巷总理”俞复玲、“畜牧天使”陈淑芳、“支教奶奶”周秀芳、“大国工匠”竺士杰、“挡刀女孩”崔译文等。
截至2025年5月,全市共有“时代楷模”1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3人、“中国好人”123人,浙江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7人、“浙江好人”375人,宁波市道德模范172人、“宁波好人”1597人。
一个个鲜活而又生动的凡人善举,正进行着爱的接力、文明的传递,引领着社会新风、激扬着浩然正气。
尊崇模范,更关爱模范,让有德者有得。宁波还迭代更新“道德银行”机制,推动道德与信贷挂钩,已累计办理道德信贷171.67亿元。余姚还推出道德礼遇项目,道德积分在80分以上的市民,可在餐饮消费、酒店住宿、交通出行等方面享受礼遇服务。
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宁波以凡人微光点亮了城市文明的灯塔。
记者:周松华
来源:潮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