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宁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即将迎来新生报名季,两所全新学校——鄞州区童第周实验学校与北仑区宁大附属甬江科创实验学校的招生政策格外引人关注。
这两所投资不菲、定位颇高的公办学校,首次将 “摇号”机制纳入招生体系,打破了传统公办学校“划片入学”的固有模式,在教育界与家长群体中激起层层涟漪。
新校崛起背后的生源破局之战
这几年,新建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童第周实验学校与甬江科创实验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并首次招生。前者斥资超 10 亿元,以“科学教育标杆”为目标;后者依托宁波大学资源,立志打造“未来教育创新基地”。
然而光鲜背后是现实困境:两校周边新楼盘尚在开发初期,对口学区内适龄儿童数量远不及设计学位数。以甬江科创实验学校为例,其规划容纳48个教学班,首期招生时对口片区适龄儿童严重不足,优质教育资源面临闲置风险。
在此背景下,“面向学区外摇号招生”成为破局关键。这种做法既延续了公办学校的公益属性,又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资源——当报名人数超过剩余学位时,电脑派位确保机会均等。
其中,童第周实验学校更特别设置“科技特长生通道”,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打开大门。这既是对“教育资源不浪费” 原则的践行,也为新校快速建立办学口碑提供了生源基础。
公办高定位办学的必然选择
新办学校,师资是第一竞争力。童第周实验学校由全国知名校长杜斌挂帅,其团队带来的“全成长教育”理念吸引了一批骨干教师加盟;甬江科创实验学校则依托滨海教育集团,共享宁波大学的教育资源,建设学校智能体学习平台。这样的“豪华配置”天然具备跨学区吸引力,正如一位负责人所言:“优质教育资源不应被行政区划束缚,好学校需要多元生源碰撞出火花。”
更深远的考量在于教育生态的重构。长期以来,“学区房”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防火墙”,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两所新校的跨区摇号,本质上是对“以房择校”模式的破冰尝试。当童第周实验学校将部分学位投向全区,当甬江科创实验学校在北仑全域开放报名,相当于在传统学区壁垒上打开了一扇天窗 —— 没有名校学区房的孩子,凭借运气或特长获得优质教育机会,这正是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
家长群像:在希望与焦虑中徘徊
政策公布后,家长群体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反应。在鄞州某普通小学就读的六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难掩兴奋:“孩子科技竞赛获奖,以前只能对口直升普通初中,现在有机会摇进童第周,这是打破‘阶层固化’的机会。”在童第周实验学校首次举办的招生说明会上,因为报名人数过多,当天临时更换更大场地,依然座无虚席,足见普通家庭对优质教育的强烈渴求。
但另一部分家长陷入焦虑。家住老江东的王先生坦言:“原本对口的学校虽非顶尖,但至少有确定性,现在摇号就像开盲盒,万一摇不中,孩子是否会被调剂到更远的学校?”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教育部门虽承诺“摇号未中自动回流原学区”,但部分热门区域仍存在学位紧张问题。更有教育观察者指出,若摇号成为常态,可能催生新的“择校经济”,比如针对摇号的“特长生培训热”,反而加重家庭负担。
摇号入学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打破“学区房”的高墙,让普通家庭也有机会摸到好学校的门;另一面却是把孩子的未来交给概率,谁也不敢打包票。电脑派位真能保证公平吗?会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搞出新的不公平?
说到底,教育改革不能光靠运气分配座位,还得让好老师、好课程真正流动起来。摇号只是开头,接下来怎么让每张课桌都有公平的阳光,才是真功夫。这条路还长,但至少宁波这脚油门,让我们听到了教育破冰的咔嚓声。
来源:潮新闻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