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万册书籍从东海之滨送入凉山腹地,一场跨越千里的书香之约

2025-07-11 10:53:51 司君伟 责编:国丹丹发布:司君伟 责编:国丹丹

当早晨的阳光洒进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中学“美仑读书社”,高二学生阿各阿牛轻抚书架上新添的书籍,眼里闪着期待的光芒。

这一瞬间,一场跨越两千多公里的书香传递就此定格——7月7日、8日,宁波北仑区新碶街道“我陪孩子读经典—山海共读”项目志愿团队负责人、博爱志愿服务中心主任王华峰带领7位宁波孩子,将首批精心挑选的宁波作家作品送到了美姑学子手中。

美姑孩子们收到了来自北仑的书籍。孙肖 摄

600余册书籍,架起东西部青少年跨区域文化交流“山海之桥”,共读声中,两地学子以书会友、碰撞思维,畅谈阅读的收获和难忘瞬间。

共读者,不以山海为远。2021年,北仑发起“书香润乡村”计划,3年时间内在美姑县39所学校建立起187个图书角,捐赠图书逾9万册。2024年,新碶街道创新推出“山海共读经典”模式,“书香润乡村”也顺势升级,将“我陪孩子读经典”全民阅读活动延伸至美姑县。一年间,一万多册推荐书目从滨海港城送入凉山腹地,琅琅的共读声,为美姑学子撬开群山之外的万般可能。

在洛俄依甘乡小学,甬凉孩子通过活动相互熟识。通讯员供图

点亮阅读的灯火

美姑县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地,层叠的山峦将这里和外界阻隔,也造就了与港城北仑截然不同的教育格局。

“我们学校共有25个班级、1186个学生,其中有900多个孩子是住校的。”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校长沙建峰告诉记者。

据悉,该校原本拥有六个村级教学点,但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却因此而分散。几年前,村级教学点撤并,孩子们因路途遥远选择住校,如何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就成了校方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美姑县中学也是如此。全校初、高中4000余名学生中,寄宿学生占比超过90%。“家长们也更倾向于让孩子住校,因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读过书,无法给孩子辅导功课,如果把孩子放在家中‘散养’,学生在家中极易沉迷游戏、短视频。”校方相关负责人说。

王华峰与洛俄依甘乡小学孩子见面。通讯员供图

于是,早在2021年,当王华峰第一次走进美姑县时,他就意识到,这并非一片能够孕育书香的土地。“当看到这里的孩子们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课外书,图书馆中的图书也总被闲置,我就在想,能不能做点什么,让这些孩子也能主动阅读更多的书,看到更大的世界。”

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为这一想法走进现实提供了契机。

回程后,王华峰所属的博爱志愿服务团队与北仑相关部门一拍即合,共同发起“书香润乡村”计划。此后的三年时间,王华峰率队7次走进大凉山,先后走访考察了50多所学校。

在他的呼吁号召下,9万册图书被先后送进大山中39所学校的187个图书角,点亮了8万余名孩子阅读的灯火。

洛俄依甘乡小学就是其中之一。谈及此事,沙建峰的声音中充满了感激:“来自北仑的帮助,让大山里的孩子拥有了更多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也让我们知晓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飞入大山的书籍和书架,直接被摆进了教室。设施的完善也为课程开设打下了基础——在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校长沙建峰的推动下,洛俄依甘乡小学的孩子们每周都有一节雷打不动的阅读课,供他们畅游书海。“这次,王老师又为我们送来了十个书架和百余册书籍,我们打算把它们放进学生宿舍楼,让他们在睡前半小时,也能够翻翻书、动动脑。”沙建峰说。

孩子们亲手安装即将放置在宿舍楼的书架。通讯员供图

让共读成就书香

书籍的数量带来了“量变”,但推行“书香润乡村”计划三年后,王华峰开始期待一场“质变”——它的名字,叫做“山海共读”。

7月7日傍晚,在洛俄依甘乡小学的操场上,13岁彝族女孩古次约作眼亮如星:“宁波的哥哥姐姐不仅送书,还讲海港故事,我真想看看他们口中的大海。”

她的手中捧着宁波北仑东海实验学校的钱佳乐送上的《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我们的地球》等书籍,扉页上寄语工整:“开卷有益,未来可期。书里有山外的世界,更有你未来的舞台,加油。”

“计划推行之初,我们一度只专注于按照既定的‘五年计划’迅速推进,向更多的孩子捐更多的书。但停下脚步反思时,我们却发现,捐书只是基础。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孩子们会读、爱读、共读,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王华峰道出了“山海共读”的要义。

共读,读的不只是书中的世界,更是分享时展现的书外的世界;收获的不只是自己的思考,更有来自他人的灵感碰撞和精神共鸣。

美仑书吧。通讯员供图

美姑县中学“美仑读书社”指导老师付兴明,对此有着最深的感触。这个社团曾一度吸引了近40名学生,但因缺乏持续关注和有效激励,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一度受挫,成员数量慢慢流失到现在的18人。

“王老师带来的支持就像‘及时雨’。前段日子,当我把宁波的小伙伴即将来美姑和社团成员共同阅读的消息告诉他们时,孩子们的积极性肉眼可见地提升了。就算当时已经临近期末,他们还是主动去翻阅自己写下的阅读笔记,想要把自己内心触动的瞬间,分享给不远千里而来的宁波朋友。”付兴明说。

来自“海”的关注,极大提振了“山”的士气。除了书籍,宁波市红十字会、北仑区红十字会还在学校内建设了一个设施齐全、兼具阅读与心理辅导功能的“美仑书吧”。据美姑县中学图书馆馆长吉曲达哈观察,书吧设立后,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有了显著变化,无需老师组织,周末主动来读书交流已成常态。

“接下来,社团计划以宁波捐赠的书籍为基础,定期举办‘美仑故事会’,延续两地学子的线上交流。希望宁波孩子能够进一步了解我们彝乡的风土人情,我们的孩子也能从交流中‘看见’宁波小伙伴的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付兴明说。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让共读跨越山海

诚然,此次“我陪孩子读经典—山海共读乡村行”行程满满、收获颇丰,但山海间的线下共读却难以成为常态——就像此次活动,也只能带上7名宁波学子前往两三所美姑学校。

“面对大山里数以万计的孩子,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王华峰告诉记者,他最难忍受的,就是和大山孩子分别那一刻的回眸:孩子眼中是“能不能多留一会儿”的期盼,而王华峰却明知再见不易,只能按下鼻头的酸楚,心想“还能不能再为他们多做点什么”。

王华峰和孩子们交流阅读心得。通讯员供图

确实,单靠捐书,捐不了共读的伙伴,捐不了愿意陪孩子读书的家长,捐不了充满书香的校园氛围。“所以我下定决心,就算我们远在两千多公里开外,也要让孩子之间的共读跨越山海。”王华峰说。

“云端共读”,架设起两地孩子的阅读桥梁——除了结对学校之间常态开展的故事分享会、朗诵比赛,王华峰还积极对接北仑本地学校资源,录制“云端共读”视频,将北仑学子的阅读体悟、北仑名人的生平故事送进大山。“每期视频时间不长,但我相信北仑孩子的倾情分享,能在美姑学子中引发共鸣与好奇,引导他们也能翻开那本书,寻找自己的感受。”

校园广播站,让校内“共读”成为常态——在王华峰和志愿团队的提议下,美姑县中学、洛俄依甘乡小学等均已开设以“共读”为主题的广播节目。领读员们在饭后半小时,播报当日新闻,朗读书籍选段,同时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美姑学子在校园广播站朗读。刘唯 摄

“最近我在广播站朗读了余华老师的《兄弟》节选,文中传递的那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深深打动了我,我也想分享给更多同学。”高二14班的阿各阿牛是“美仑读书社”的新成员,在播音室分享时,她头一次感受到,有那么多人关注着自己讲述的每一句话。

“他们都在认真听我分享。哪怕是个别词语‘咬字不清’,他们也会悉数向我指出,这些都是我精进的动力,也让我倍有成就感。”阿各阿牛说。

当书声在云端交汇,阅读的种子便在山海之间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自从校园广播站、‘云端共读’等开播以来,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学校图书馆借阅量的飙升。目前,光图书馆每周的借阅量就已经超过400本,算上摆在校园图书角中的借阅量,这在过去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付兴明说。

此次赠书中带有“北仑元素”的书籍。孙肖 摄

以共读塑造未来

共读的深耕,正悄然重塑着美姑孩子们的人生坐标和未来构想。对此,王华峰道出了更深的愿景:“想引导孩子们成为未来凉山的建设者——通过共读传播北仑开发开放的发展经验,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哪怕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此次山海共读,摆在桌面上的书籍就颇有深意——有新碶街道参与编撰的《中国连环画大师贺友直与北仑》,有宁波日报记者张海华记录本土生态与温情的《棘螈和他们的朋友们》,有展现地域文化的《北仑人文地理》,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传统诗歌大系《彝族克智》。

北仑孩子们阅读彝族非遗书籍。孙肖 摄

“当我们向山的孩子展现海的世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讲好山的故事、讲好彝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奋进、建设家乡。”王华峰坦言,尽管当前,来自宁波北仑的对口帮扶,已经解决了凉山美姑相当一部分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但放眼整个大凉山,还有很多高山上的孩子没有课外书。

“他们中,有的在由村委会改建而来的校舍中学习,老师需要在走廊站着批改作业;有的一个教室中坐了80多个孩子,课间连起身都困难,这些甚至放不下一个图书角。逼仄学校、偏远山村,未来都需要新时代的凉山建设者们去改变、去开发,去努力变得更好……”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无法改变同一代凉山人的思想观念,但是我真切地希望,如今的这些孩子们能够记住孩提时代阅读的乐趣,未来,成为愿意陪伴自己孩子共读经典的父亲和母亲。”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每一次返程路上,王华峰都会再度复盘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一次,精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书籍、录制更多“云端共读”的视频音频、筹备“美仑故事会”、募捐更多的书本和书架……他所记下的事情格外多。

所幸,共读者,终不以山海为远。在看不见的地方,由书籍和共读声搭建的桥梁,正稳稳托起甬凉孩子们互相眺望的目光,也指引着东西部协作事业推动者们脚下的道路。

记者 张凯凯 郭国伟 通讯员 陈红

来源:潮新闻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浙ICP备12005551号-3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浙)字第0136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25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